close








魔幻雙雄引爆兩岸三地學習熱 魔術師「變身」創意職場新歡
作者:彭漣漪 出處:2008年11月號 / 巴菲特 滾錢人生

























 
 
      





兩位台灣魔術師——劉謙與羅賓相繼在兩岸打響名號,「魔術師」這個結合知識經濟與演藝事業的時髦職業, 也被年輕族群視為新選擇。




     目前堪稱百業蕭條,但有一種行業不僅充滿歡樂,在年輕人圈子中也正火紅:魔術師。

     可別小看魔術師這行業。在年節旺季時可月入40萬。頂級的魔術師,身價破千萬、破億也不是難事。

     魔術,這個曾被認為是雕蟲小技的「玩意兒」,早已搖身一變成為時尚流行,而且堂皇打入主流社會。在美國、在台灣皆如此,吸引大量年輕人競相投入,從小學到大學,魔術社紛紛成立,甚至有愈來愈多年輕人以此為志業。

風靡年輕人 挑戰視覺創意

     七年級生陳思翰就是一個例子。畢業於台北大學財政系的他,想往魔術界發展,出道才半年多,勤跑安親班、社團、酒吧做小型表演,一個小時收費800~1200元,儘管目前一個月只能賺個1萬元左右,卻不灰心,「慢慢來,等人脈夠、知名度打起來。」

     陳思翰表示,像他這種跑單幫的專職個體戶,他認識的就有20~30個,業餘參一腳表演的就更數不清。

     業界指出,張菲在中視主持的《綜藝大哥大》中的「大魔鏡」節目一路長紅,已經帶動年輕人瘋魔術。台灣資深專職魔術師有上百位,業餘的也有1000~2000人。

     微軟和法務部今年7月曾合辦「微軟第三屆少年推理王」決賽,就找上知名魔術師劉謙擔任「主考官」,以一連串的表演出題,要求參賽者解出魔術的謎底,創意及娛樂效果十足。

     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當時就是評審之一。他表示,如果台灣有這麼多年輕人喜歡玩魔術、動腦筋,那應該可以培養出關鍵能力。

     「魔術完全是視覺的思考過程,用圖像能力把問題的答案找出來,如果聯考、上課能這麼有趣就好了,」詹宏志評論。

從白領到魔幻雙雄

     在魔術師這個新崛起的行業中,劉謙和羅賓兩位魔術師,無疑是最火紅的。已經成為企業活動、尾牙表演等場合,競相邀請的對象。

     剛滿32歲的劉謙,東吳日文系畢業,接觸魔術超過20年,獲得無數國際獎牌,被稱為「台灣魔術之光」。

     而43歲的羅賓,輔大英語系畢業,是輔大魔術社的創社社長,因魔術耽誤了研究所和預官考試,但贏得一個老婆,以魔術為職業也快20年。

     他們都做過白領工作,最後如何能堅持自己的理想?如何忍受過程中的挫折,經營出全球的市場?

劉謙

看他表演,像偶像劇般目眩神迷
手法不斷創新 近看也猜不透

     劉謙是台灣第一個拿到國際比賽獎項的魔術師,7歲首次在百貨公司看到魔術表演就著了迷,接下來一頭栽入這個奇幻世界。

     12歲那年,他參加全國兒童魔術比賽,全球最知名的魔術師大衛.考柏菲(David Copperfield)擔任評審,最後他就從考柏菲手上拿下首獎。

     現在的他在中國的安徽衛視、東南衛視和湖南電視台有常態性節目,在日本也有兩個常態性節目。每個月經常出國三、四趟,今年得到日本頒發的「年度最佳近距離表演魔術師」,是第一個拿到這個獎項的外國人。

     被稱做「魔術界周杰倫」的劉謙,事業經營早已國際化,曾受邀到美、英、韓、星、港、泰等國家表演,在中國就有五個粉絲俱樂部。業界公認他是兩岸三地最知名、最受歡迎的大師。

     「我表演過的魔術有數千種了吧,算不清楚,但我不想表演重覆的,」他說他從沒停下來,永遠在創新。

效率經營 幕後卻是宅男學者

     在這一行,做「第一個」很重要。為了在台前給觀眾最新的表演,他在台後用功吸收新知,積極學習。

     「我會看物理、化學、工業設計、美術、心理學、光學、光線控制等書,」劉謙一本本翻著辦公室書架上的各式中外文書籍說明,魔術牽涉各領域知識,他都會涉獵。

     他積極學習的態度,更嚇壞許多資深同業。劉謙常在中國的魔術比賽中擔任評審,參賽者的表演有看不懂訣竅的,他在比賽後會衝到後台「不恥下問」,每個細節、每個步驟問到底。

     平日,他固定看各國最新的魔術雜誌,並和來自全球20多位同業朋友切磋討論。這一點一滴累積的知識能量,是他繽紛創意的來源。

     但自稱為「宅男型」「學院派」魔術師的他,花更多的時間思考,腦中滾動著一個又一個想法。劉謙隨手帶著筆記本、床邊放著筆記本,想到什麼隨時記下來,夢到對表演有用的片段,也立即翻身起床記清楚。

     他認真培養個人實力,同時有效率、有組織地經營周邊支援配套,雇用多位助理協助。例如道具準備、音樂燈光、連絡,由助理處理,他甚至有自己的經紀公司,也是台灣第一個這麼做的人。劉謙指出,他多次到日本表演,發現日本演藝圈精緻且制度化地經營魔術表演,因此複製到台灣市場。

花一年轉行 用獎項打下事業

     有趣的是,劉謙一開始並沒打算走這行,雖然花很多時間學魔術,但他一路還是乖乖讀書,考上東吳日文系,以為自己未來就是個一般白領,閒暇時間玩個魔術自娛娛人。

     畢業後,他像數十萬個畢業生一樣,到處應徵工作,包括NEC、東芝等日本公司,卻都沒有應徵上。到某製藥廠面試時,主考官問他:「你喜歡製藥嗎?」劉謙回去想了一晚,回覆說:「不。」

     他後來還應徵過許多公司,也都不喜歡。最後去了一家做理財業務的公司,上班後覺得是詐騙集團,一天後就不幹了。這是他唯一一天白領生涯。

     就這樣晃了半年,中間只兼點日文家教。他逐漸領悟,無論進哪一行,他都只是個平凡的菜鳥,都要從頭開始,但玩魔術,他可是玩了十多年的老手。

     劉謙鼓起勇氣跟家裡溝通,希望能闖一闖魔術界,要求給他一年的時間,如果闖不出名堂,就乖乖去做個上班族。

     家裡點了頭。他開始到日本、上海等地方參加國際比賽,在日本拿下冠軍,在上海也得獎。知名度一打開,大陸邀他在《魔星高照》的常態性節目中演出,一做三年。

看與體驗後 用學院擴大市場

     之後他開始經營個人品牌,不斷練習著。例如怎麼笑最好看、聲音怎麼講最好聽、台步怎麼走最優雅、臉哪一個側面最好看、服裝如何搭配最帥等,都是魔術成功的關鍵。

     十幾年下來,劉謙已經成功抓住不少觀眾的心。每個星期看〈大魔鏡〉的一對台北市小學生兄妹檔何延昊和何宜,對劉謙的第一個感覺是:「好帥。」華僑中學升高二生黃健瑋和張喻棠對他的第一個評語也是「帥。」

     經過十多年的經驗,劉謙表示,他體會到魔術不是用「看」的,而是用「體驗」的,就像電影一樣,要讓觀眾體驗過程中的悲傷、快樂、緊張,而且是「回到兩、三歲孩童時代時對一切感到好奇、未知」的原始狀態,使成人拾回早已失落、對事物的新鮮感。

     他對自己的期許是,「要創造讓人可以回憶一輩子的魔術,」在他老了後可以告訴子孫曾有這麼一個了不起的表演。對此,他感到責任重大。

     才32歲就這麼有成就,他未來最大的計畫,是要成立魔術學院,讓台灣的年輕人有一個學習、表演、打開市場的所在,「他們需要一個舞台。」

羅賓

看他表演,如八點檔般行雲流水
業界前輩 人人甘願花錢被鬧

     「劉謙像偶像劇,我則是八點檔,」羅賓如此比喻兩人風格的差異。

     輔大化學系學生、魔術社20屆副社長陳仰沛表示,輔大魔術社創社社長羅賓在魔術教育推廣多年,學弟妹們更經常到他的魔術店「樂奇屋」請益。

     而羅賓的搞笑已經如行雲流水般,每三、兩句話就會推出「笑點」。

     「做這行很不錯,僅次於被供奉的喇嘛,」羅賓表示,他的工作就是「戲弄」觀眾,結果大家都很開心,最後還會給他錢,他自己也玩得很高興。「有哪一行比這好?」他問。

     羅賓接下來臉一正,拿著筆工工整整寫下一段英文:「Choose a job you love, and you don''''t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選一個你熱愛的工作,那麼你一輩子連一天都不必工作)」羅賓說,這句話影響了他的一生。

為魔術練英文 還是難忘初衷

     今年40多歲的他,20多年前考大學時,錄取率只有兩成不到,上大學很稀奇,父母無不希望子女因此飛黃騰達,絕對沒有父母要子女去玩魔術這種「不正經的東西」。

     羅賓是家中五個小孩中的老四,父母忙著賺錢,小孩又多,無暇仔細照顧每一個,卻意外給了羅賓個人發展的自由。他在國中時看到班上同學表演樸克牌魔術,覺得很好玩,開始接觸。

     但當時資源相當匱乏,一副樸克牌摸到舊黃、腫成一倍大,還在玩,把戲也只有那幾種。羅賓就這樣在沙漠裡接收有限的水份,撐著。

     高中時,台灣還在戒嚴,他為了買一本魔術原文書,跑政府單位蓋了十幾個章才買到。為K魔術把英文練得很好,最後還考進輔大英語系。

     畢業後,他到一家貿易公司兼差處理外文信件,每週三天、每次幾小時,其他時間則想辦法找小型表演機會,也上張小燕的《連環泡》節目,磨練自己,就這樣過了一年。

     一年後某個上班日子,羅賓偶然轉向窗外,看到飛翔的小鳥自由自在,他心裡忽然動念:「我要這樣為公司老闆賣命一輩子嗎?」沒多久就辭職,打算走上專業表演的路。

     儘管媽媽一直嘮叨、不同意,但羅賓不為所動。「我有股傻勁,存著希望,最艱難的時刻沒工作、沒錢,但我還是想試試看。」

     沒想到路就這樣慢慢走出來了。電視節目打響知名度,有些案子就找上門來,加上朋友圈介紹,業務穩定下來,羅賓再也沒有回去做過一天上班族。

有個人特色才能創大格局

     對台灣市場,羅賓的觀察一如許許多多的企業:台灣市場太小,無法養成大格局的魔術師。他分析,美國市場大,才有資源投給像考柏菲這樣的人,砸大錢搞大型表演,做到世界級。

     中國則有可能。

     因此羅賓後來也經常飛中國擔任比賽評審,他認為中國魔術雖然還很落後,但有一天可以養出考柏菲級的大師。

     台灣目前還養得起一些人糊口。羅賓表示,入門不久的魔術師,每個月可賺4萬元,五、六年經驗的,可賺6萬;商業場次半小時有1、2萬收入,但有菜鳥小咖1000元也接。

     對想走這行的台灣年輕人,羅賓的建議是:「經營個人特色。」他常跟很多年輕人說:「你們有的人學魔術是為了把妹,但魔術就像酒窩,女生會因為酒窩注意到你,但不會因此嫁給你。」

     「要在任何行業做出頭,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先當人,才能當魔術師,」羅老師言之諄諄。

     行行出狀元。在知識經濟與娛樂經濟的年代裡,讓魔術師也變成年輕人的一項新選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