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發生率幾乎等同於死亡率--胰臟癌


發生率幾乎等同於死亡率--胰臟癌



【文/張甄芳】

提到胰臟癌,一般人的印象是「很難發現,又很難治療」, 國內知名音樂人梁弘志、民歌手黃大城都相繼因胰臟癌而辭世; 國外演出「第六感生死戀」 男主角的屈克史威茲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 也描述到他罹患末期胰臟癌時感到恐懼、憤怒的心情, 如同歷經人間地獄⋯⋯; 曾患胰臟癌的美國蘋果電腦執行長左伯斯近日健康引疑慮, 蘋果股價應聲重挫。

胰臟癌真的很難發現嗎?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章明珠指出, 胰臟位於腹部深處,早期症狀多不明顯,所以較難發現。 臨床上也發現,胰臟癌的最大特點就是發生率幾乎等同於死亡率, 而這也使胰臟癌成為腸胃消化道癌症中療效最差的一種癌症。

哪些人必須提高警覺?

根據統計,國內每年約有800~1000名胰臟癌新增個案, 在國內癌症死因排名中約在第10及第11位。 那麼哪些因素會造成胰臟癌?章明珠表示,和許多其他癌症一樣, 目前認為胰臟癌是一種多因子、多步驟共同造成之結果, 並非單一原因所能引起。造成胰臟癌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齡、性別、 遺傳、相關內科疾病,以及環境、飲食及生活方式等, 在這些危險因子彼此相互作用之下進而產生胰臟癌。

1.老化:年齡老化是胰臟癌的重要因子之一, 臨床發現平均壽命高的國家,胰臟癌發生率都較高, 同時因為老化之後,發生相關併發症的機率也較大, 以致胰臟癌的預後與治療效果也都較差。

2.性別:臨床統計明顯發現,胰臟癌男女比約2:1, 一般認為這和男性抽菸比率較高有關。

3.人種:以黑人和猶太人發生胰臟癌的比率較高, 而亞洲人罹患胰臟癌的比率相對而言是較低的。

4.家族史:基因遺傳仍是胰臟癌的重要危險因子,統計發現, 有胰臟癌家族患者,發生胰臟癌的比率約較常人高出10倍左右。

5.遺傳性胰臟炎:近年來研究發現, 遺傳性胰臟炎和某些特殊基因有關,目前已可篩檢這類基因。 有遺傳性胰臟炎的患者發生胰臟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30~50倍。

6.相關內科疾病:有遺傳性息肉、乳癌患者、慢性胰臟炎、 接受過胃部手術者以及糖尿病患者, 也有報告指出這類患者發生胰臟癌的機率也較常人為高。

7.抽菸:癮君子罹患胰臟癌的比率較一般人高出1.5~5. 5倍。

8.職業:職業性的化學物質暴露也可能造成胰臟癌。

9.飲食:生活中肉類攝取較多,而青菜、水果攝取較少量者, 以及好吃碳烤食物者,胰臟癌發生率也跟著提高。

章明珠表示,有遺傳性慢性胰臟炎的患者如果又合併有抽菸習慣者, 其發生胰臟癌的機會更可能為一般人的100倍以上, 所以如果累積的因子愈多,發生胰臟癌的機率也愈高。

由於胰臟癌目前尚未有良好的治療方法,因此預防工作顯得更重要, 建議民眾最好戒菸,少喝酒,飲食上多吃蔬果, 並且保持良好的運動,避免肥胖。

因此,建議高危險群者50歲後,最好每年定期接受篩檢, 在無症狀時可以超音波配合抽血檢驗CA199指數, 但考量超音波檢查有時因為對胰臟因腸氣或脂肪影響無法作完整的檢 視,此時可配合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以期早期發現。值得注意的是, CA199腫瘤指數對胰臟癌的準確率只有7、8成, 只能做為參考之用。

早期症狀不明顯,務必留意

除此之外,生活中如何及早警覺胰臟癌的發生,章明珠強調, 胰臟癌幾乎沒有明顯的早期症狀, 較常發生的症狀如非特異性的肚子不舒服、噁心、嘔吐或倦怠等, 但這些和其他內科疾病症狀可能極為相似,很容易被忽略, 而一旦有懷疑胰臟癌 時可以直接進行電腦斷層檢查,更快速掌握病情。

胰臟癌如果已引起症狀時,可能會有下列現象:

這種上腹疼痛可能會以牽引到上背部, 所以患者可能會合併有上背痠痠的感覺。

由於70%~75%的胰臟癌是位於胰臟頭部, 所以當腫瘤會壓迫或侵犯到附近膽管時,則可能出現黃疸症狀。

當發生黃疸時,小便之顏色會加深如茶色故名。

當發生阻塞性黃疸時由於膽汁無法正常流入十二指腸, 故大便呈灰白色。

有此症狀時通常都是晚期患者了。

標靶治療是治療新突破

對於胰臟癌的治療,章明珠表示,開刀清除腫瘤是最好的療法, 也是目前認為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只可惜約只有15%~20% 的胰臟癌患者在診斷時還可能可以開刀切除, 以致其5年存活率很低,平均只有5%左右。此外, 近年的臨床研究也發現,若腫瘤無法完全切除, 仍有癌細胞殘存可能時,建議在術後4~ 6週內應接續做輔助性化療,可能有助於延緩腫瘤復發。

章明珠指出,有愈來愈多的臨床研究顯示, 術後接受輔助化療可能比術後不做任何治療好, 輔助性化療平均約能延緩復發3個月時間。因此, 目前依照每位患者開刀狀況,醫師會評估是否接續化療, 加強癌細胞的控制。只是在手術後4~6週內, 仍有相當多患者在此時合併有感染、 糖尿病控制不佳或引流管尚無法拔除等情況,很難承受化療, 也使胰臟癌治療不易突破。

至於無法開刀的患者,目前則因標靶治療藥物問世有了突破。 章明珠表示,不論是對於局部侵犯或遠端發生轉移的患者若, 採用標靶治療藥物合併化療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 目前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FDA) 已核准標靶治療藥物用於胰臟癌, 但是否如用於肺癌般的有效仍待觀察中。 目前的證據並不支持單獨使用標靶治療藥物於治療胰臟癌, 仍應配合其他化學治療之藥物。

一種新的胰臟腫瘤

近年由於民眾經接受健康檢查比率增加, 因此有愈來愈多民眾意外地發現一種「胰管內乳突狀黏液性腫瘤」, 這種腫瘤雖已經世界衛生組織新定義為胰臟腫瘤,但相關報導很少, 民眾多不了解其特性,也覺得備感困擾,極想了解這方面的資訊。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患有胰管內乳突狀黏液性腫瘤的病人, 還需同時留意約有30%左右的機會, 在胰臟以外的部位也可能產生腫瘤或癌症,包括乳癌、肺癌、 大腸癌、胃癌等等。 而且這些胰臟以外的腫瘤或癌症可以在胰管內乳突狀黏液性腫瘤被發 現或是診斷之前或之後出現,是在臨床上需要特別注意小心之處。

章明珠指出,胰管內乳突狀黏液性腫瘤意指由胰管內長出的腫瘤, 其特色為會分泌許多黏液,而這些黏液可能造成胰管擴大, 也可能形成一個(或多個)內含液性的囊腫, 或是兼具胰管擴大與胰臟囊腫。

胰管內乳突狀黏液性腫瘤發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一般好發在男性, 約為女性發生機會之2倍。發生的年紀多在50歲以上。 根據以往的研究,西方成人或老年人中可能有高達1/3到1/ 4的人有這種腫瘤, 而且當中粗估約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完全沒有症狀。

胰管內乳突狀黏液性腫瘤如果產生症狀時, 最常見的症狀為急性胰臟發炎、上腹痛、體重減輕,黃疸等等。 對於胰管內乳突狀黏液性腫瘤的檢查, 目前多建議以電腦斷層或是磁振造影等可注射靜脈內顯影劑的影像來 進行。 但這些影像上的證據到目前為止均無法有效地或準確地預測或是分辨 到底是良性或是惡性。

國際胰臟組織在2006年對於胰管內乳突狀黏液性腫瘤擬定了一項 國際治療共識:對於有症狀的病人建議開刀; 尚未產生症狀者則參考主胰管粗細,或是囊腫(水泡)大小, 有無實心(實質)的部分出現,手術風險與病人年紀等等因素, 綜合考量以決定治療的方針。 手術切除為目前認為可以根治的唯一方法。 胰管內乳突狀黏液性腫瘤發生的原因尚不清楚。 其預後一般認為比胰臟(腺)癌為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