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日下常法師法語
◎我們正式學佛前,要先建立一個概念,大家覺得好的事情不見得是真的好,大家覺得不好的事情也不見得是真的不好。如此,當我們走上菩提道,遇到別人的反對、譏笑、障礙時,我們才不會動搖。
◎得到正確認識後,秉持正念去做,千真萬確有效;有效之後,其他的相應情況都來了,真正達到不被煩惱所困的狀態,那就是「法」了。故修行難是難在得不到正確認識,以及得到了又不肯做,心裡先打退堂鼓。
◎學了以後要立志,也就是佛法所說的發菩提心,發了心以後要認真行持,在行持的過程中「過則勿憚改」。
◎通常弟子對老師要謙虛,就算弟子知道,也要恭敬想學,那就學得好。學佛法也是如此,自己覺得腦筋很好,一自滿、驕傲,那就完了,即佛法上面說的「慢如高山,法水不入。」
◎要修行,唯一的機會就是人道,得到這個人身之後,且好好的保有健康的身體,加上好的腦筋,並有正確的知識,才能去修行。
◎學佛過程當中,第一個要重視的是這個暇滿人身,這是無價之寶!孝經一開頭就告訴我們要珍惜人身--「不敢毀傷」,即不敢輕易的弄損它。
◎儒家基本思想--仁,主要的就是推己及人,我不要的「壞」事情不可以推給別人;我希求的「好」事情形,希望能澤及別人。
◎不管學佛法,或者學儒家聖人的心法,都是這樣--我現在做這件事情,不是做給人家看,是做給我自己看。所以四書上說「戒慎恐懼」,人家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慎恐懼」,也就是你的起心動念。
◎凡夫,開口通常沒好話;品德越好,好話越多。而佛,不言則已,一開口沒有一句是戲論。
◎在做的過程中,眼前有時會出現一些相對的好效果,但這個好效果對我們而言應該是一種鼓勵,不要被它迷失。然而世間就看不清這一點,所以我們稱這個世間叫「顛倒」。
◎我們說要「護持佛法」,其實在整個過程當中就是「受用佛法」,看成護持,是護持你自己,佛法最珍貴、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寓自利於利他」。
◎雖然我們會遇見一些困難,但是如果能把它看成是成功的因素,是成就的最重要關鍵,那情況就不太一樣了。以我個人為例,我並不是有無比的勇氣,也不比楚霸王強多少倍,而是真實看清了這一點。
◎學佛除了要自己受用外,還要回饋社會。我們是凡夫,自然有煩惱,但學佛後,不要像世間人只想壓倒別人,而要學習容忍、淨化身心,這正是一種精神的提升。
◎最好的無言之教是身教。
◎成功要靠環境,環境要靠一群同心同願的人一起來推動。
◎當我們有了理念並去實踐時,雖非立即就能產生很好的效果,但是我們已經慢慢轉變了!
◎佛法的中心是智慧,但必須透過實踐去認識。
◎學了佛法以後,不要在理論上說空話,而要在實踐上努力。
◎目前我們迷信科學,堅持眼見為真,卻無能力發現自己的偏執。這就好比有人在大海中捕魚,因下網處無魚,結果就下結論說大海中無魚。
◎我們在生活中實踐所學時,必須把握住一個原則,即所謂的成就是在自己內心的感受上面,不在外界看得見的成果上面。當我們真的能夠把內心當中的認知,從跟隨無明系統的習性,漸漸以佛法的正知見取代,讓它不斷地增長,才是我們真正的成就。增上生的特點也就在此。
◎在家人應該藉著現有的機會,去改善自己的因緣。我們為什麼不要關心小孩?為什麼不要孝順父母?當然要!但是用什麼方式去關心、去孝順?才是重要的問題。假定世界上每一個媽媽,不但關心、而且正確的關心孩子,每一個子女,都用正確的方向回饋父母,那麼,天下沒過幾年就太平了。佛法真正的中心也就是這個。
◎真正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必須幫助大家解決問題,佛就是到處幫人家的忙,結果妙的是,人家的問題不一定解決,但自己的問題一定解決,佛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佛陀要度一切人成佛,度了半天,大多數人還在世間,但是要度人的這個人--佛,自己卻先成了佛。佛的例子,不是給我們一個最大的鼓勵嗎?
◎以佛法看,世間的成敗是顛倒的,但是我並不忽視、也不否認這個成敗。而是我們應該先把成功的本質弄清楚,並將目標放對以後走上去。假定選擇正確後走上去,所得到的結果是「快樂」,這也是我們應該得到的。
◎世間任何事只看結果,成敗完全以大家公認的成果來談,佛法之所以可貴,是從成功真實的「因」上來談的,但它並非不講求「果」,正因為講果,所以為了正確的果,必須先找到正確的因,然後在正確的「因」上面下工夫,如果這個步驟做對了,好的結果一定出現。
◎看別人的功德,別人不一定有好處,但自己一定有好處;看別人的過失,別人不一定受害,自己一定受害--各位要從實踐中體會對自己最有價值的是「觀功念恩」。
◎修行最重要的是從自己了解的基礎上面去增上,千萬不要在意別人,但不在意別人是很難的,因為世間人都是追求名利的。事實上,名聞利養是自他比較出來的,我們盡心盡力從自己內心怎樣去觀察,才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則。
◎不管任何一件事情,正確的動機就是淨戒的根本。
◎修行是長期的事情,絕不是一兩天、一個七天或一年可以急得來的,乃至於要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也不是一生的事情。但反過來說,自己的成功也是由一生、一年、一天、一分一分、一念一念的積累而來的。
◎找不到善知識最大的主因,是自己未具足弟子相,如果我們能夠事事反觀自己,進而淨化自己,自然能夠找到善知識,因為佛菩薩一直在我們面前,只是自己障礙未除,看不見罷了。
◎所謂「加持」是佛法的專有名詞,就是你去求佛菩薩,求了以後他會幫助我們。如同去求一個有錢有力的人士,然後很誠心地依靠他,請他幫助。一個普通的凡夫都能做到這樣,難道聖者不能幫助我們嗎?
◎我們學習廣論以後,它告訴我們一件事情:「你要嘛不做,要做就不能斷」。現在我們應該慢慢去嘗試,在起步時最好要有比較好的規劃。學佛固然如此,凡事皆然,必須採取謹慎的態度。
◎「困難不應退,皆因修力成」,精神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假定我們侷限在這一生去看,不管有多大力量,終究會淹沒在這整個社會的大洪流當中,一點跡象都沒留下來。但若以無限的生命去看,如果方向把握得住,的確會感覺到生生增上,如同小小的火種會不斷地擴大,乃至於造天造地一樣。
◎世間人所謂的成功,實際上是「魚餌」。魚餌讓你覺得很好吃,最後卻是要你的命。
◎一群理念相同的人結合起來會形成一股不可思議的新力量,那時要把握住一個原則,不是與別人作對,而是要進一步提昇自己,幫助別人。
◎佛看每一個人都是他過去生的父母,是未來的佛子。
◎佛成佛以後,最感謝的就是眾生,因為沒有眾生,就沒有機會讓他成佛。
◎初進入佛門是需要信心,但如果只停在這個階段,弄得不好會變成迷信。因為解決問題需要真正的智慧。
◎接觸佛法後,宿生善根得到薰發,而能與佛法相應的是第一等人。
◎能夠懂得感念他人之恩,結果受用的是自己。
◎世出世間一切的好東西,都是從佛法而來。
◎教育是人類升沈的樞紐。
◎儒家的仁是推己及人,佛法的的悲是捨己為人。
◎對法要具有大希求心,如果沒有的話就會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
◎好的不容易學;壞的倒很容易學。
◎那怕用一個不好的字也會在心中留下一個惡劣的種子。
◎真正的目標不在把事情做好,而是在做事的過程中提升自己。
◎不是在業已感果的果上去改,而是感果的境上去改。
◎正因為困難才更要去做。
◎所謂「隱惡揚善」,以佛法來說,自己的惡要發露,別人的惡要遮蓋。
◎境無好壞,一樣是業感。
◎末法的時候,苾芻大多沒有戒只求多聞。戒和多聞,不瞭解的話是兩件事情,瞭解的話是一件事情。要想真正把戒學好,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而正確的認要透過多聞,反過來,多聞以後不去持戒也沒有用。
◎我們正式學佛前,要先建立一個概念,大家覺得好的事情不見得是真的好,大家覺得不好的事情也不見得是真的不好。如此,當我們走上菩提道,遇到別人的反對、譏笑、障礙時,我們才不會動搖。
◎得到正確認識後,秉持正念去做,千真萬確有效;有效之後,其他的相應情況都來了,真正達到不被煩惱所困的狀態,那就是「法」了。故修行難是難在得不到正確認識,以及得到了又不肯做,心裡先打退堂鼓。
◎學了以後要立志,也就是佛法所說的發菩提心,發了心以後要認真行持,在行持的過程中「過則勿憚改」。
◎通常弟子對老師要謙虛,就算弟子知道,也要恭敬想學,那就學得好。學佛法也是如此,自己覺得腦筋很好,一自滿、驕傲,那就完了,即佛法上面說的「慢如高山,法水不入。」
◎要修行,唯一的機會就是人道,得到這個人身之後,且好好的保有健康的身體,加上好的腦筋,並有正確的知識,才能去修行。
◎學佛過程當中,第一個要重視的是這個暇滿人身,這是無價之寶!孝經一開頭就告訴我們要珍惜人身--「不敢毀傷」,即不敢輕易的弄損它。
◎儒家基本思想--仁,主要的就是推己及人,我不要的「壞」事情不可以推給別人;我希求的「好」事情形,希望能澤及別人。
◎不管學佛法,或者學儒家聖人的心法,都是這樣--我現在做這件事情,不是做給人家看,是做給我自己看。所以四書上說「戒慎恐懼」,人家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慎恐懼」,也就是你的起心動念。
◎凡夫,開口通常沒好話;品德越好,好話越多。而佛,不言則已,一開口沒有一句是戲論。
◎在做的過程中,眼前有時會出現一些相對的好效果,但這個好效果對我們而言應該是一種鼓勵,不要被它迷失。然而世間就看不清這一點,所以我們稱這個世間叫「顛倒」。
◎我們說要「護持佛法」,其實在整個過程當中就是「受用佛法」,看成護持,是護持你自己,佛法最珍貴、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寓自利於利他」。
◎雖然我們會遇見一些困難,但是如果能把它看成是成功的因素,是成就的最重要關鍵,那情況就不太一樣了。以我個人為例,我並不是有無比的勇氣,也不比楚霸王強多少倍,而是真實看清了這一點。
◎學佛除了要自己受用外,還要回饋社會。我們是凡夫,自然有煩惱,但學佛後,不要像世間人只想壓倒別人,而要學習容忍、淨化身心,這正是一種精神的提升。
◎最好的無言之教是身教。
◎成功要靠環境,環境要靠一群同心同願的人一起來推動。
◎當我們有了理念並去實踐時,雖非立即就能產生很好的效果,但是我們已經慢慢轉變了!
◎佛法的中心是智慧,但必須透過實踐去認識。
◎學了佛法以後,不要在理論上說空話,而要在實踐上努力。
◎目前我們迷信科學,堅持眼見為真,卻無能力發現自己的偏執。這就好比有人在大海中捕魚,因下網處無魚,結果就下結論說大海中無魚。
◎我們在生活中實踐所學時,必須把握住一個原則,即所謂的成就是在自己內心的感受上面,不在外界看得見的成果上面。當我們真的能夠把內心當中的認知,從跟隨無明系統的習性,漸漸以佛法的正知見取代,讓它不斷地增長,才是我們真正的成就。增上生的特點也就在此。
◎在家人應該藉著現有的機會,去改善自己的因緣。我們為什麼不要關心小孩?為什麼不要孝順父母?當然要!但是用什麼方式去關心、去孝順?才是重要的問題。假定世界上每一個媽媽,不但關心、而且正確的關心孩子,每一個子女,都用正確的方向回饋父母,那麼,天下沒過幾年就太平了。佛法真正的中心也就是這個。
◎真正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必須幫助大家解決問題,佛就是到處幫人家的忙,結果妙的是,人家的問題不一定解決,但自己的問題一定解決,佛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佛陀要度一切人成佛,度了半天,大多數人還在世間,但是要度人的這個人--佛,自己卻先成了佛。佛的例子,不是給我們一個最大的鼓勵嗎?
◎以佛法看,世間的成敗是顛倒的,但是我並不忽視、也不否認這個成敗。而是我們應該先把成功的本質弄清楚,並將目標放對以後走上去。假定選擇正確後走上去,所得到的結果是「快樂」,這也是我們應該得到的。
◎世間任何事只看結果,成敗完全以大家公認的成果來談,佛法之所以可貴,是從成功真實的「因」上來談的,但它並非不講求「果」,正因為講果,所以為了正確的果,必須先找到正確的因,然後在正確的「因」上面下工夫,如果這個步驟做對了,好的結果一定出現。
◎看別人的功德,別人不一定有好處,但自己一定有好處;看別人的過失,別人不一定受害,自己一定受害--各位要從實踐中體會對自己最有價值的是「觀功念恩」。
◎修行最重要的是從自己了解的基礎上面去增上,千萬不要在意別人,但不在意別人是很難的,因為世間人都是追求名利的。事實上,名聞利養是自他比較出來的,我們盡心盡力從自己內心怎樣去觀察,才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則。
◎不管任何一件事情,正確的動機就是淨戒的根本。
◎修行是長期的事情,絕不是一兩天、一個七天或一年可以急得來的,乃至於要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也不是一生的事情。但反過來說,自己的成功也是由一生、一年、一天、一分一分、一念一念的積累而來的。
◎找不到善知識最大的主因,是自己未具足弟子相,如果我們能夠事事反觀自己,進而淨化自己,自然能夠找到善知識,因為佛菩薩一直在我們面前,只是自己障礙未除,看不見罷了。
◎所謂「加持」是佛法的專有名詞,就是你去求佛菩薩,求了以後他會幫助我們。如同去求一個有錢有力的人士,然後很誠心地依靠他,請他幫助。一個普通的凡夫都能做到這樣,難道聖者不能幫助我們嗎?
◎我們學習廣論以後,它告訴我們一件事情:「你要嘛不做,要做就不能斷」。現在我們應該慢慢去嘗試,在起步時最好要有比較好的規劃。學佛固然如此,凡事皆然,必須採取謹慎的態度。
◎「困難不應退,皆因修力成」,精神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假定我們侷限在這一生去看,不管有多大力量,終究會淹沒在這整個社會的大洪流當中,一點跡象都沒留下來。但若以無限的生命去看,如果方向把握得住,的確會感覺到生生增上,如同小小的火種會不斷地擴大,乃至於造天造地一樣。
◎世間人所謂的成功,實際上是「魚餌」。魚餌讓你覺得很好吃,最後卻是要你的命。
◎一群理念相同的人結合起來會形成一股不可思議的新力量,那時要把握住一個原則,不是與別人作對,而是要進一步提昇自己,幫助別人。
◎佛看每一個人都是他過去生的父母,是未來的佛子。
◎佛成佛以後,最感謝的就是眾生,因為沒有眾生,就沒有機會讓他成佛。
◎初進入佛門是需要信心,但如果只停在這個階段,弄得不好會變成迷信。因為解決問題需要真正的智慧。
◎接觸佛法後,宿生善根得到薰發,而能與佛法相應的是第一等人。
◎能夠懂得感念他人之恩,結果受用的是自己。
◎世出世間一切的好東西,都是從佛法而來。
◎教育是人類升沈的樞紐。
◎儒家的仁是推己及人,佛法的的悲是捨己為人。
◎對法要具有大希求心,如果沒有的話就會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
◎好的不容易學;壞的倒很容易學。
◎那怕用一個不好的字也會在心中留下一個惡劣的種子。
◎真正的目標不在把事情做好,而是在做事的過程中提升自己。
◎不是在業已感果的果上去改,而是感果的境上去改。
◎正因為困難才更要去做。
◎所謂「隱惡揚善」,以佛法來說,自己的惡要發露,別人的惡要遮蓋。
◎境無好壞,一樣是業感。
◎末法的時候,苾芻大多沒有戒只求多聞。戒和多聞,不瞭解的話是兩件事情,瞭解的話是一件事情。要想真正把戒學好,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而正確的認要透過多聞,反過來,多聞以後不去持戒也沒有用。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