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德是能力 不是知識 (轉自 徐大轉貼電子報) |
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日本文科省決定,各中小學設立道德教師一名,推廣道德教育,並準備把道德課程科學化,變成一門正式學科。這項提議後來雖然沒有通過,但也因此引起台灣教育界的熱烈討論,是否台灣也應該增列道德課程。 台灣中小學過去設有「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兩種道德課程,教改專家們認為,道德與倫理這種學問不能教,應該融入其他課程之中,不宜單獨開課。因此,「生活與倫理」的課程就取消了。「公民與道德」一課也改成「公民」,「道德」不見了。 道德是什麼?一般傳統觀念裡,道德泛指忠孝仁愛等傳統德性。這固然沒錯,但隨著時代的演進,更具時代意義的新德行,如信任、尊重、溝通、合作、共享、甚至反思、批判的態度等等,也都是新時代的重要德行。更寬廣來說,道德泛指一個人面對周圍人、事、物的心志、能量與態度。 很多研究報告都指出,廿一世紀人類最重要的兩項能力,一項是個人的專業能力,另一項則是個人的品格能力。一個人面對自己、面對人群、面對社會、面對自然的能力,將是這個人能否成功、快樂、幸福的最關鍵要素中之一。我們怎麼能說道德不重要呢? 但很可惜的,目前所有的教育,幾乎都集中在專業能力的培養,對於品格教育則幾乎掛零。表面上是將生活倫理課程融入其他課程,但除少數老師有能力處理這個問題之外,大部分的學生頂多只是接受一些生活常規的要求,幾乎從來沒有真正進入道德與倫理的內在世界中。 大家都說,道德不可教。這句話有一半對,但也一半錯。對的是,道德是一種能力,不是知識。所以,它不能用普通教科書的方式來教,考試更是沒用。能力要親身去學,才能獲得。只有讀書,吸取知識,並不能培養能力。正如游泳,念再多的游泳書籍都沒用,而必須跳到游泳池練習,才能獲得游泳的能力。 所有的能力,都需要從身體的具體實踐中慢慢培養。游泳需要從游泳中學習,開車需要從開車中學習,演講的能力必須在演講的過程中學習,批評、判斷的能力必須在批評判斷的過程中學習。公民的素養必須在公民參與的過程中學習。能力不能只是別人教,而必須親身學。 道德當然也是一種能力。念再多有關道德的書,也不能保證有道德能力。在這個意義下,所謂道德是不可教的。但是,這並不表示,所有的德行課程因此都不必了。道德必須親身學,但在學的過程中,還是需要有人從旁幫忙,甚至提供各種支援。就像,學游泳,必須提供游泳池。學開車,必須提供車子。 那麼,學道德,必須提供什麼?跟游泳、開車這種能力不一樣的是,道德是一種「關係」的能力。所有的道德,必須在道德的關係中才能學會。要學生學會尊重,老師必須先尊重學生。人只願意跟那些能夠跟別人合作的人合作。只有被愛以後,才有能力去愛人。德行的能力,只有在德行的關係中才能培養出來。 因此,道德可以教嗎?當然可以,只是不能用教科書教,更不能用考試教。而必須用老師的身體來教。這是所謂的身教。但是,講身教太沉重,老師也是人,不一定能具備那麼多好的德行。因此,我們應該說,老師和學生相互教、一齊學,共同創造一種德行關係,雙方的德行就可以在這個關係中一齊成長。 因此,生活與倫理應該是一門必修課。在這個課程中,老師從自我反省與尊重學生開始,從討論生活上的「倫理關係」切入,帶動建立與學生之間的信任、合作、共享的關係,只要這個關係開始萌芽,這些德行就會逐漸增強,其他更強大的心智與能量,也會逐漸浮現。關係對了,所有美好的,就隨之而來。誰說,道德不可教?(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