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採訪報導/陳採雲
轉載自棋道雜誌2008年8月號 及台灣棋院網站
小魔女與陳永安老師合影









【職業棋士】系列報導
採訪報導/陳採雲

【六】陳永安

一、 簡歷:

1953年6月4日,出生於台北市。
1979年(26歲)職業入段,入籍中國圍棋會。
1981年結婚,夫人徐仙娥現任中華民國圍棋協會執行秘書。
兒子陳義翔目前為台灣棋院二段棋士,親弟弟陳永奇是中國圍棋會九品棋士,堪稱圍棋世家。
90年代的國手、棋王雙冠王,至目前為止仍活躍於台灣棋壇的少數壯年棋士。
2000年聘任五段,入籍台灣棋院。
2007年2月6日晉升六段,台灣棋院。

二、 國內唯一擁有個人著作的職業棋士:

打入的手段與得失,1988出版2003再版。
晉段須知,1988出版2003再版。
業餘棋友對局細解,1988年出版。

三、 頭銜紀錄:

冠軍六次:2002年第一屆天元賽,1995、1994蟬聯兩屆國手,1985、1980、1979三屆棋王。
亞軍19次:2003年第二屆天元賽亞軍、2000年中環盃亞軍、第二屆台灣棋院盃亞軍,80~90年代16次亞軍。

拓荒者的心聲

將近三十年的職業棋士生涯,陳永安老師是台灣早期最重要的圍棋開拓者之ㄧ,是什麼樣的動力驅使自己無怨無悔的,把人生中的黃金歲月全部奉獻給圍棋呢?

陳永安老師回溯當時:「會喜歡上圍棋是因為林海峰國手的事蹟。」之後每日必讀台灣新生報的圍棋名局細解,算得上是林國手的遠距徒弟,加上與高中同窗陳秋龍相互切磋,因此奠定了圍棋深厚的根基。(編按:陳秋龍老師目前是職業)

高中就讀於師大附中,畢業於文化大學的陳永安老師說:「自己高中畢業後,實質上已經把圍棋當成職業了。」圍棋對他而言,幾乎是生活的全部,年輕時每天固定六至八小時坐在棋盤前。

為什麼能安坐在棋盤前如此之久呢?陳永安老師回答:「自己特別偏愛打譜,因為打譜如同欣賞電影,就順著自己的喜愛,比較不喜歡做詰棋,以至於弱的地方沒有去補強,而產生偏廢的現象。」

陳永安老師回憶:「最常打的譜是,林海峰、大竹英雄、藤澤秀行、坂田榮男等棋士的譜,也因此認定他們就是我的老師。」陳永安老師解釋說:「透過打譜,欣賞棋士的功力,進而產生由衷的尊敬,其中林海峰國手最令我敬佩,沒有負面新聞也從不為輸棋找理由。」

早先的圍棋環境與現在的圍棋環境有何差異?陳永安老師給了一個很不一樣的答案:「現在學棋的人口雖然變多,但是以前林海峰國手爭名人的時刻,大家都守在棋社觀看結果,這樣的熱情現在看不到了。」隨即解釋道:「資訊的發達,即時的觀棋不再覺得彌足珍貴;社會的多元也分散了大家的專注力。」

二十六歲入段就獲得第一個棋王頭銜,兩年後結婚的陳永安老師有感而發的說:「結婚對自己棋力的穩定有幫助,但是對家庭的經濟也多了一份責任與重擔,所以必須教棋補貼生活。」陳永安老師感慨的說:「教太多棋,讓自己進步太慢,若環境許可,年輕棋士可以把教棋比重放低些。」
民國82年,四十歲的陳永安老師獲得太座的支持,推辭了大部分的學生,僅留下兩三位,這兩年的專注,陳永安老師不負眾望連續拿下兩屆國手賽頭銜,年屆49又拿下第一屆天元賽冠軍,陳永安老師說:「人生中有拼鬥過,職業生涯中獲得六次的冠軍,有過兩次的高峰,感覺很安慰也很幸運,但亞軍的次數無人能及,箇中滋味無人能曉。」

承先啟後

去年在台北101舉辦之中環盃大賽時,陳永安老師適逢林海峰國手,並親自為林國手奉茶,希望留給年輕棋手們一個「立德」的典範;早年就把研究棋藝之心得結集成書做到了「立言」;對於棋藝的傳承,年齡在旅日棋士楊嘉源九段以下的棋手,幾乎都曾受教於陳永安老師,作育英才是「立行」的最佳表徵。

對於教出幾個表現傑出的學生,陳永安老師表示:「倍感欣慰。」目前負責台灣棋院院生之培訓,也曾被聘為「中華棋協國少隊」的教練之一,培育出不少優秀棋手,旅日棋士潘善琪、林子淵、張禮猷、謝依旻、林漢傑、黃翊祖、李沂修以及目前的台灣棋士,陳詩淵、夏大銘、蕭正浩、饒瑞雍、李奎漢、周平強、黨希昀等都曾受教於陳永安老師。(編按:1996年,中華棋協成立國家少年隊,由永大機電公司許作鈿先生出資,直至台灣棋院設立院生制度,才因階段性任務完成而解散。)

對於被學生超越,陳永安老師的感受是:「剛開始感覺不太自然,後來慢慢接受了,沒有盡全力的對戰心態,是輸給學生的主因,當意識到學生變強了,想盡全力時,卻時不我予了!」下棋沒有穩贏的,只要了解棋士心聲的人,應該都不忍苛責吧!

陳永安老師回憶起最難忘的一局棋:「民國六十六年與關西棋院森野節男六段的一局棋,當天我非常有靈感,下起棋來如有神助,此局至今仍在腦中。」陳永安老師的棋才,在這次受到關西棋院的認同,本來有機會到日本進修成為日本棋士,但是因為經濟考量而作罷。所以陳永安老師說:「從應氏到台灣棋院,對出錢的人只有感激,即使有些不合理,能長期支持已經是不容易了。」

對未來有何展望?近來電視快棋賽都沒出現的陳永安說:「下棋不習慣穿西裝打領帶,沒茶喝又很拘謹,所以自動棄權。」有些比賽的規定認為不合理或不喜歡時,永安老師採取的方式就是棄權不下,並不會全面抵制退出,現在重心放在研究心得報告,希望可以出書供後輩參考。

對於達到頂尖棋士所必備的條件?陳永安老師說:「第一、棋力要強,要培養比較強的部份,如佈局、戰鬥力、官子等。第二、要家庭安定能專研棋藝。第三、韌性要強耐力要夠。」

對於棋士最需要的後盾,陳永安老師認為:「第一、經濟方面要能維持安定的生活。第二、面對殘酷的現實生活,需要另一半心靈的支持。」

人生哲學與棋道精神

父子同屬職業棋士,總會遇上父子廝殺的局面吧!陳永安老師說:「三年前,有一次比賽,分組循環最後一盤對到兒子陳義翔,不管此局勝負結果,我都已經篤定要被淘汰,但是陳義翔若贏了我這盤,就可以順利晉級決賽,當時我使出了十一成的功力,贏了兒子,回家被太太臭罵一頓。」當媽媽的護子心切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陳永安老師說:「我要讓兒子明白,坐在棋盤前我就是你的對手不是你爸爸。」經過這次事件,陳義翔體會到「要趕快超越老爸」所以最近狀況還不錯。

陳永安老師認為兒子還沒超越他,自認對棋的認識還是比較透徹,陳義翔偏愛自己摸索或與同輩研究,做老爸的有話想說:「目前兒子的排名可進入前十,設定的對手不該是老爸,有自己的想法很好,但是如果他肯從我這裡挖掘老爸多年的研究心得,應該會得到更多進步更快。」

身為一位棋士,被兒子超越時應該是「苦中帶笑」吧!陳永安老師說他最欣賞兒子「逆境時的奮鬥精神」。與太太相處之道是:「賺來的錢交由太太去理財,小事都聽太太的,大原則、大事都聽我的,如果太太不同意,會溝通說理讓她明白。」

對於勝負的壓力,陳永安老師說:「最痛苦的是第二名。以七戰四勝的賽制,三週下兩盤棋,大約賽程就要兩個月,只要比賽沒結束,神經都處於緊繃,無法做其他的事,只能等到有結果後才能好好吃睡。」

得過十九次亞軍的陳永安老師,對於第二名有著常人所無法體會的深刻感受:「民國75年,冠亞軍之爭的七番賽,在三比一的領先局面下,第五、六局都以一目之差輸給了對手周咸亨,第七局就變得異常重要了,結果我以盤面一目領先,然而因為超時被罰兩點,所以最後以一目落敗失去了頭銜,此後一個月,每天都租港劇看到累倒,才有辦法闔眼入睡,這樣的亞軍算是最痛苦的了。」(編按:周咸亨老師後來更名為周奎宏。)

對於長期面對比賽壓力如何保持最佳體力呢?創下台灣職棋歷時最久,一盤棋十二個鐘頭的記錄,至今無人刷新的陳永安老師說:「由於下棋與教棋,體力的鍛鍊算是自己最弱的一環,常常下到傍晚五點左右,官子是本來的強項,卻因為體力的關係而輸一目的棋局,實在是太多了!」因此陳永安老師說:「特別欣賞林海峰,長年活躍於棋壇,年齡雖大,但每盤棋卻還能全力以赴,其奮戰的精神令人敬佩。」

原本就有胃疾的陳永安老師說:「民國72年『名人賽』循環圈,自己上演了現代版的吐血之局,當時的對手是戴嘉伸,那盤棋輸了很鬱悶,回到家中就大量吐血送醫治療。」

陳永安老師語重心長的說:「多年以後,我領悟到,面對亞軍的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面對輸的那盤棋,好好的檢討,如果當時有研究會可以互相討論,應該就不會那麼難過。」

親耳聽到清瘦的陳永安老師嘔心瀝血的經歷,棋士對圍棋無怨無悔的付出,不禁讓人感到敬佩與不捨,陳永安老師的經歷,提醒了年輕一輩的棋士們,對於抗壓力與體力的鍛練不可輕忽,更讓大家明白,研究會不但可以提升全體棋力,更可以讓大家甘苦與共,心靈獲得紓解。

我把握這難得的訪談機會,將收藏已久的老師著作拿出來請老師簽名,同時將棋院創辦人翁明顯所推薦的「黑白世界彩色人生」一書送給老師,這樣的舉動勾出了一則有關書與輸的弈聞,陳永安老師說:「民國七十五年,名人賽大敗前一天,我到書店買了歷史小說,走在路上被人撞了一下,書掉了,隔天名人賽也輸掉了。」古人有云:「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陳永安老師的親身感受,是不是要棋士們都不要書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永安老師表示:「看書、買書、寫書、收書都可以,但是千萬別把書掉了。」

有道是:「立德、立言、立行,本立而道生。」有才無德不堪,立德雖無形,卻是做人的根基;立言有憑有益於後人學習;立行乃立功,是最好的行動驗證。在訪談中我看到陳永安老師用一生確切實踐了三項「棋道」的精神,並為台灣圍棋史寫下輝煌的一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n 的頭像
    Ben

    Benjamin部落格天地 (勳爸的GO天空部落格)

    B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