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機會打敗 從500元到5元的股王啟示
文/郭奕伶
博達事件引爆一波資本市場的掃雷行動,尤其是過去被投資人視為明星的科技股。根據
本刊統計,過去十年來,將
近一半的科技股市值攔腰斬一半,超過1/4的科技股市值更跌了7成以上,昔日股王則有
9家市值跌掉8成以上,為什
麼這些聰明的執行長,會突然間一敗塗地?
博達董事長葉素菲涉嫌掏空公司被收押禁見,引發一波前所未見的資本市場掃雷行動。
博達股票的市值在短短五年
間跌掉了五百五十億元,令市場警覺,博達的泡沫是這家企業最終的宿命,還是這場科
技股泡沫化的風暴才剛剛開
始?
過去十年來,科技股股價奔上三百元以上的公司高達三十家,其中不乏世界級的大廠,
而今,除了華碩、思源二家
公司在這科技股黃金十年間市值還有增長,其他九三%的公司市值都呈現衰退的現象。
根據《商業周刊》所進行的
統計,從八十三年七月以來,過去十年間,五百八十七家上市櫃(包含興櫃股票)電子
公司中,在股價最高點時,
市值總和高達十三兆一千七百九十八億元,但截至今年七月一日為止,全體電子股的市
值總和卻剩下七兆四千八百
九十四億元,僅為當初高點市值總和的五七%,整整跌掉了近一半。
換言之,如果從個別公司股價最高點的市值總和計算,至今電子股總共跌掉了五兆六千
九百零四億元市值,這些都
是投資大眾們在股市所貢獻的血汗錢。而這個金額,可以用來蓋一百二十條台灣高鐵。
令人怵目驚心的是,這些電子股中,市值跌掉七成以上的公司竟然高達一百六十家,占
電子股總家數的比率高達二
七.二六%,超過四分之一。也就是說,這些公司的投資人如果當初買在股價的最高
點,現在的財富都已經縮水七
成以上。除了一些規模較小、本來競爭力就不強的公司外,這些讓投資人受傷慘重的公
司還包括許多昔日的股王級
公司,或者股價曾飆上兩百元以上的明星公司,例如,精業、華宇、威盛、敦陽、精
英、華新科技、精碟、禾伸堂
等。
而最讓人不勝欷噓的就是市值跌幅高達九成以上的公司,包括股價曾經飆漲至三百元以
上或接近三百元的衛道、仲
琦、冠西電、訊碟、華通等共二十九家公司,占電子股家數的四.九四%。其中,衛
道、仲琦等九家公司如今市值
更已暴跌至當初高點的二十分之一以下。
此外,在這份統計中,高達四七.三六%的公司,也就是將近一半的電子股市值跌幅都
已超過五成。而市值成長的
電子股僅有華碩、宏碁、仁寶、凌陽、普立爾、聯詠等四十家公司,只占了整體電子股
的六.八一%。
‧ 股王暴跌的五大原因
八十九年四月,當時的股王禾伸堂股價挑戰一千元大關,成為每日股市裡的焦點,幾乎
股價只要接近一千元,證券
商的貴賓看盤室裡就會傳來一陣陣「一千、一千、破千、破千」的興奮呼喊,在當時股
市萬點的年代,禾伸堂的股
價是否能登上一千元,已經成為市場股王神話的圖騰。
繼一九九○年代,當時的三商銀股價破千元,國泰人壽甚至創下一千九百七十五元的高
價,等了十年,所有的股民
都期待禾伸堂能夠帶領著台北股市重返榮耀。但是,這個夢還是碎了,禾伸堂盤中最高
來到九百九十九元,賣壓就
瘋狂湧出,活生生讓整個市場的投資人不能圓夢。
禾伸堂從高點下滑,股價跌幅達九三.五%,而市值也減少了七一%。禾伸堂千元神話
的夢碎,開啟了科技股泡沫
隨著全球網路通訊產業擴充太快速,加速被打回原形。
就像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今年股東會所說的,未來沒有景氣的問題,只有淘汰與競爭的
問題。十年來,許多電子股
在創下歷史高價後,如今業績嚴重衰退、股價與市值從雲端大幅滑落。
沖天炮式的股價,瞬間幻滅,一日股王,千日崩跌;從這些股王的「身世」中,大致可
以抓出他們大起大落的四大
「命盤」:一、明星光環來得容易,企業自我膨脹忘了守成;二、核心競爭力持續不到
五年就坐吃山空;三、依賴
單一客戶比重太高,禁不起客戶移情別戀;四、擴張手筆太大,小車換大車,景氣走下
坡就加速翻車。
在科技股泡沫化的過程中,只有擁有核心能力的企業才能屹立不搖,許多隨波逐流的企
業,終將成為曇花企業,消
失在下一個撲過來的浪潮中。
‧ 體檢個體面:習慣賺機會財
從個體企業經營面來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就指出,這其實就是個「機會
財」的現象。他說,大環境
的變化總會讓市場出現一些機會,有些人早看到,就會先賺一筆,這就是機會財。
但這種機會財不能持久,尤其機會財的特性是,當你賺了一筆之後,會導致經營心態的
改變,習慣於賺這種easy
money。就像很多公司常常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賺錢,漲潮的時候跟著大家賺錢,退
潮的時候就死得很慘。如果
企業沒有培養核心能耐,沒有管理的程序與作法、策略規畫、願景,只是一味的埋頭去
做,等到頭抬起來的時候已
經太晚了。
湯明哲說:「機會不代表競爭優勢,沒有競爭優勢,即使進入高成長的行業,也無法和
其他競爭者競爭。」
在博達事件爆發後,資本市場開始嚴格檢視這些科技股的基本面,沒有競爭力的公司股
價下跌,資金成本頓時高
漲,對原已走下坡的本業營運形成雪上加霜的效果。
以曾經當過筆記型電腦股王的華宇來說,五年前,華宇收盤價曾達到三百一十元高點,
市值超過九百二十三億元,
李森田更因此名列《商業周刊》百大科技富豪排行榜第十六名。然而,如今,華宇股價
只剩十元,市值一百一十八
億元,縮水八七%。
華宇就是因為抓住機會財而崛起、隨後又因機會消失而倒下的例子。與廣達電腦董事長
林百里同樣擁有台大電機系
的高學歷,華宇董事長李森田聰明才智、企圖心自是不在話下。但為何從極盛到衰退
期,只在短短的六年內發生,
甚至在營收不斷衝高的情況下,華宇竟然在去年出現九億元的虧損?不認真,絕對不是
理由。
再拿兩年前的主機板龍頭廠精英電腦來說,七年前,蔣東濬入主精英時,將精英從一家
每股虧損七元的公司,轉變
為一家連續三年每股獲利超過六元的主機板高獲利公司。但如今,精英股價竟從前年的
最高價二百四十二元跌到現
在的十六元,市值整整衰退八三%。今年精英營收只有二百零九億元,幾乎腰斬。
從法人寵兒到市場棄嬰,精英的問題何在?經營者蔣東濬的爭議性其實早已預告了這家
企業的結局,只是,即使精
明的法人仍然會被短期創造高獲利的糖衣所迷惑。在市場上,能夠看清企業家本質,而
對長線經營有興趣的法人畢
竟是少數。
在系統整合產業,衛道科技也是近來的眾矢之的。對比如今遭債權人追討欠款,股價跌
破三元的慘況;四年前,衛
道股價曾飆漲到三百零七元的高價,董事長張泰銘身價一夕暴漲至二十三億元。去年營
運瞬間豬羊變色,每股淨損
四.四元。如今,衛道的市值已不到極盛時期的二十分之一。意氣風發時,失去了危機
意識,錯過虛心求變的契
機。對於現在欲哭無淚的衛道投資人而言,真是「成也張泰銘、敗也張泰銘」。
在遊戲軟體產業,傳奇天王級企業遊戲橘子在前年掛牌時,挾著連續三年成長二○○%
以上的氣勢,當時股價甚至超
越鴻海,創下一百九十七元的高價。風光不過一季,遊戲橘子的市值就從一百億元一路
下滑至現在的三十億元,衰
退幅度超過七成。
‧ 股王盛極而衰的週期越來越短
此外,在光碟片產業中,訊碟在八十九年上櫃後,就打著DVD世界第一大廠的概念,
吸引法人、散戶買進,並二
次調高財務預測,股價迅速創下五百一十二元的天價,但同年底卻大幅調降財測,股價
暴跌至五十元。九十年度,
訊碟每股大幅虧損四元以上,之後營運即一蹶不振,現在股價僅剩五.五五元,股價從
五百元到五元,市值不到當
初高點的十分之一,好大的落差!
訊碟的董事長呂學仁,在上櫃前夕和法人、協力廠商餐敘的場合,呂學仁除了描述他成
為世界級DVD廠的大夢,
也不忘四處「徵詢」外界對訊碟股價的看法,對股價的關心程度讓在場的人印象深刻,
幾乎忘了那天的主題是要談
訊碟如何成為光碟片龍頭這件事。
掛牌時,訊碟董事長夫人陳慧晶接受媒體專訪時曾說,當初他們一批年輕人的創業概念
是先想,如何創造出一個五
年內可以上市上櫃的公司,於是,他們找到了光碟片這個產品。果然,幸運之神眷顧,
這個團隊一夕暴發,但也瞬
間滅頂。如今,訊碟董事長呂學仁更被控內線交易,一審經板橋地方法院判刑一年半併
科罰金二百五十萬元,呂學
仁妻暨公關經理陳慧晶亦遭判刑一年併科罰金一百萬元,二審仍維持原判。
而在網路泡沫下失去光環的老牌上市公司精業,該公司因轉投資奇摩(kimo)入口網
站,成為法人吹捧的標的,八
十九年四月曾漲到三百三十元,市值超過千億元;但網路泡沫後,精業反成市場反指
標,股民拋股不手軟,股價從
此倒地不起,目前每股只有十四.三五元,比淨值十六.二一元還低。
在印刷電路板業界,曾與鴻海、台達電並稱為中概股三劍客的三十年績優老牌企業——
華通電腦,股價早在八十七年
初即創下三百三十七元的天價。但因組織老化、技術延宕等因素,如今華通已經連續兩
年虧損,去年每股虧損更超
過三元。一向堅持自行研發新技術,且穩健經營的董事長吳健,連續幾次預估華通景氣
好轉都失靈,讓投資人失去
信心,現在股價只剩十.六五元,還低於淨值十四.一二元。
一頁頁的翻閱十年科技股歷史,一次一次的股王誕生,一次又一次的股王殞落,盛極而
衰的週期越來越短。
‧ 體檢總體面:股市籌資容易
從總體面來說,過去十年,是台灣資訊代工業的黃金年代,搭上美國高科技業的十倍速
成長列車,一股科技狂熱席
捲台灣資本市場,從個人電腦(PC)、半導體、手機、光碟片、到網路、光纖等產
業。只要抓住任何一個機會,
都造就一批科技新貴,投資人慷慨的掏錢投資,追捧明星,陶醉在這批新貴們所編織的
成長美夢。
當時,台股漲跌的要角都是電子股,占大盤成交量高達七、八成。相對於傳統產業籌資
必須透過銀行以七%以上的
利率舉債經營,科技新貴們不需舉債,就可以直接從股票市場發股票換現金,以動輒二
十倍以上,甚至三十五倍的
高本益比而言,科技公司的資金成本均在五%以下,企業籌資成本創下歷史新低。
資金取得容易後,科技新貴們開始面對無限的誘惑,轉投資、多角化、膨脹股本、提高
員工分紅配股比例,甚至有
許多人迷失在金錢遊戲中,不斷的進行財務操作,利用各種方式衝高營收,再拉抬股
價,趁股價在高點時現金增資
撈錢,占盡投資人的便宜。一個有史以來最大的科技泡沫慢慢成形。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柯承恩研究八十六至八十九年,台灣出現財務危機的五十家上市
公司後發現,企業上市後五
年出現危機的比例很高,因為公司上市上櫃後,馬上就要面對股東的要求,必須交出獲
利成績單,壓力很大,經營
者可能會尋求各種可能增加短期盈餘的做法,以至於忽視公司長期發展的核心能力,甚
至於以短線操作創造業外收
入。
‧ 七種惡習招致企業失敗
但是還是要問,為什麼原本經營十分成功的企業會突然間一敗塗地?這些曾經崛起過的
明星企業家,絕對不是笨
蛋,也不會一開始就是騙子,更不是不努力的人。相反的,他們都有強烈的企圖心,也
有冒險的精神,但是,為什
麼還是失敗了?
從《輝煌到湮滅》(Why smart executives fail)一書作者席尼.芬克斯坦,花了六
年時間,深入研究五十一家
成功企業為何失敗的原因後發現,那些極端聰明,但最後卻一敗塗地的執行長,往往具
有以下七種惡習中的幾項:
一、自以為能主導大環境;二、視公司利益為自己利益;三、以為自己是萬事通;四、
容不下異己;五、變成公司
最佳代言人;六、輕忽阻礙的嚴重性;七、沿襲過去的成功模式。
市場資歷長達二十年的摩根士丹利證券台股策略分析師何資文觀察,台灣許多國際級企
業家其實都是草莽出身,三
十幾歲就出來創業,當時根本談不上所謂的願景,「就是想賺錢嘛」。他們從美、日等
外商手中接收許多生意,隨
著生意規模越來越大,當他們變成市場主要的角色時,有人就會開始思考永續經營的問
題。然後,不斷把自己放在
一個挑戰的位置,征服前一個自我,更上一層樓。
何資文說:「願景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這些人永遠不滿於現狀,邊做邊學,願景是這樣
不斷自我訓練,思考、探索
出來的。」事實上,多數人也不會一開始就知道要如何轉型,總是邊做邊發現新的機
會,但是同樣的市場變化,有
人可以看到新機會,並勇於抓住、改變自己,有人則渾然不知新機會已經來臨;或者,
甚至因為手中資源太多而盲
目投入非自己核心能力的機會,於是,戰敗將軍一個個出列。
有「半導體購併大王」美譽的日月光董事長張虔生就說,很多人轉型犯最大的毛病就是
以為錢去就好,沒有真正研
發能力,他們只有膚淺的認知,以為隨便挖幾個人,就可以成軍,不但不會用人,連設
備怎麼買都不知道,只是一
窩蜂,甚至連投入產業的思維都不對。「轉型必須要內行,必須很精的,」張虔生說。
相對於那些不斷超越自己的人,有些人因為保守的個性,格局受限,不進則退。最令人
扼腕的是,有些人因為志得
意滿後而出現偏差的心態,將公司玩完。從十多年前的濟業電子、中強電子……,到現
在的博達,同樣的劇情一再上
演,手法雖然層出不窮,但是萬流歸宗。
何資文表示,資本家都需要旺盛的野心,他引用電影「華爾街」一片中麥克.道格拉斯
對一位超級交易員所說的:
「貪心,有時不見得是一件壞事。」不過重點是,如何不因小貪而失掉大貪心的機會?
而且,你用什麼方法貪心,
什麼方法求勝利,而不去傷到別人?在關鍵時刻,企業家們要不要控制自己的貪慾?
根據研究指出,美國大約有六二%的企業不超過五歲,活過五十歲的更不到二%。在台
灣,企業的生命週期恐怕更
短。如何才能基業長青?是企業家們永不停止的探索。
在商場上,殘酷是必然的,成功也只屬於少數人,誠如柯承恩所說:「最好的學習來自
失敗。」翻閱過去十年科技
股泡沫化的故事,聰明的企業家與投資人,又學到了什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