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27 軍軍長 砸石家莊 金伯帆4星酒店 !(狠勁爆, 一定要看)
這則新聞很棒呀, 很爽人心. 惡人就是需要惡人治 ! 其實這位軍長也不算惡人, 只是替公道出氣而已
|
中國 27 軍軍長 砸石家莊 金伯帆4星酒店 !(狠勁爆, 一定要看)
這則新聞很棒呀, 很爽人心. 惡人就是需要惡人治 ! 其實這位軍長也不算惡人, 只是替公道出氣而已
|
最近看到一位學者所分享的話,讓我感觸良多,他說道:「當我以為我什麼都懂的時候,學校頒給我學士學位;當我覺得自己一知半解的時候,學校頒給我碩士學位;當我發現自己竟是如此孤陋寡聞的時候,學校頒給了我博士學位;」可不是嗎?
當人越謙卑的時候,越會發現自己有所不足,就越會懂得放下身段虛心地求教,本身所學到的東西也就越多。那位學者所分享的話與中國人所講的「越熟的麥子頭垂得越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當一個人越懂得謙卑的時候,不單本身能獲益更多,也更能讓人發自內心地欽佩、敬重。
是的,有人很喜歡擺「架子」,但所講出來的話卻不見得有智慧,在眾人心目中也不見得是個討喜的人物;有的人沒什麼「架子」,但講出來的話卻極富內涵,隨和的態度更贏得了人們發自內心的尊重。
看來,「架子」與「價值」有時反而是對比的,關鍵就在那顆謙卑的心。
如果 您沒有時間或興趣去了解狂牛症文章內容,我以我個人所收集到的知識簡單說明,這是一個潛伏期長、會傳染、人畜共存及目前無法醫治的絶症,會不會得到狂牛症這與機率無關,這與19世紀的黑死病大傳染一樣,在科學還未徹底了解或解決前,當時人類的做法就唯有杜絕一切接觸,開放疫區牛肉的進口,如果有確定病例發生,就連上帝也無法保證什麼,官員口中的保證在科學上是最不負責任的說法。
順便提供個人搜尋的相關資料附於本文之後 我想,即使是921大地震或88水災對我都沒有如此巨大的衝擊 |
(轉載)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 「你長大後想要當什麼呀?」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
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當在演播現場的觀眾笑的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個自作聰明的傢伙。
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
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什麼要這麼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我還要回來!」
這時,人們都不笑了,才明白了他說話的真正意思,並為之而感動。
往往,當我們聽到別人說話時,只聽了一半,就以為自己已經聽明白了,就得出了結論。
朋友,當你聽到別人說話時……你真的聽懂他說的意思嗎?
如果不懂,就請聽別人說完吧,這就是「聽的藝術」。
我們聽話不要只聽一半。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
如果我們能繼續耐心地聽下去,我們才能真正地聽懂對方說話的意思。
http://www2.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11/24/24017b.html
當你冷漠待人時,你正在傷人
過去報章上報導過一個女人控訴婚姻不幸,她說:「她的丈夫沒什麼不好的,但一回家就像個木乃伊一樣,好像這個家和他漠不相關。」
家中一切大小事事都是她決定的,包括繳水電費、生不生孩子、買不買房子……他總是很民主的說:「妳決定就好。」每一句話都有一個剛硬的句點,好像在拜託她不要再說下去。
她是實質上的一家之主。
比起別人家,看來她擁有無限大的空間,老公不會限制東限制西,她可以在職進修,和朋友聊天逛街,不過前提是,她自己需先把一切打理妥當,才能無後顧之憂。好友羨慕她的自由,她卻感到家庭的氣氛靜肅得令人難受,每一次對另一半說話,狀況比面壁思過還糟。
當時我不明究理,覺得她在鑽牛角,個性不夠獨立,人家什麼事都不管,是尊重妳的自由,不是很好嗎?後來我才發現,我是錯的,只因未曾被冷漠制裁過。不了解冷漠也是一種酷刑,冷漠和尊重,是兩回事。
後來,有個個性活潑的大學生也曾發生一件事。
他說,有一次他和爸媽起了衝突,爸媽不准他半夜到PUB去,他偏要,結果爸媽聯合起來一個星期不跟他說話,連罵都不罵他。餐桌上,爸媽只顧咀嚼嘴裡的食物,每一次他開了話頭,都好像把石頭丟進在萬丈高崖中,一點回音也聽不到。過了五天,他跪地求饒,「你們打我罵我都可以,拜託不要再不跟我說話了!」
原來,冷漠是如此傷人。對大多數人來說,「情感關係人」可以罵他,但別對他施以冷戰制裁。
所以,曾有個作家安慰男人說:「當一個女人不再罵你時,她也就不再愛你了。」當她不再希望你改正任何缺點,想必是哀莫大於心死。你必須了解:當你冷漠待人時,你正在傷人!
幸福的味道
人在通過生命的急轉彎時
必須放棄自己的一部份,
讓新的東西進來。
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
為什麼不出去走一走?
也許和許多陌生人擦身而過
也許你會找一點意外的溫柔
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
為什麼不讓自己換個方式過活?
也許會聽到許多不同的聲音
也許你會得到一點意外的收穫
曾經走過的,就不必再回頭
曾經擁有的,也不必怕失落
抬頭是星光燦爛的天空
腳下是各種方向的軌道
我們只是宇宙上打轉的星球
在每個可能相遇的時刻分手
在每個可能遠離的時候回頭
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
為什麼不出去走一走?
陽光的道路會越來越溫暖
你的心情會被風吹的膨脹
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
為什麼不讓自己換個方式過活?
狹窄的空間會越來越開闊
你的心靈會得到更多的舒展
天使的三個人生的答案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裡,一個鞋匠在守了一整天空盪盪的店舖後,
拖著一身疲累,返回他那破舊的小屋。
家裡沒剩多少麵包了吧!他如此想著。''
這個冬天,一刻比一刻更冷。
''他忍不住打了個哆嗦,拉緊他為一一件,薄薄的外衣。
唉!好些個日子沒有收入了,太太一定又會板起了臉孔。”
他慢慢的踱著步伐,影子在月光的渲染下
拉的長長的.......就像他的心情一般,又沈又重!
突然,街角那月兒眷顧不到的地方,彷彿有一個白色的東西在蠕動......
因著好奇心的趨使,他走向前去,哎呀!是一個人呢!!
冷列的寒風中,他竟然是光溜溜的一絲不掛!
鞋匠走到他的面前,蹲下,那人緩緩的抬起頭來,
他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不行啊!這樣下去,你會凍死的!”
鞋匠脫下了自己的外套,披在他身上,除下了腳上的鞋子,替他穿上。
那人依舊動也不動。
“走吧!到我家去!”鞋匠說著,卻不敢相信自己的舌頭。
門,咿呀一聲,開了,鞋匠太太迎了出來,臉上的表情瞬間換了個樣,
因為,他丈夫的衣物竟然全穿在一個陌生人的身上。'
'給他一些食物吧!''鞋匠這樣對他的妻子說。
你瘋了嗎?我們只剩一塊麵包當今天的晚餐了! 鞋匠太太大聲抱怨著。
壓低了聲音,鞋匠說
“給他吧!我們一餐沒吃算不了什麼,
可是他看起來好像已經餓了很久,
要是再不吃些東西,他會死的。”
好吧!”既然你這麼說...”鞋匠太太動容了,
她將櫃子裡僅剩的一塊麵包拿給了那位全然陌生的人,
而他,看到了夫妻倆溫暖的臉龐,蒼白的臉上,浮起了一抹微笑。
這是他第一次露出笑容。
就這樣,鞋匠夫婦收容了這個倒在雪地的年輕人,
並且教他做鞋子和修補的技巧,
很快地,他學會了鞋匠所有的本事,並且在鞋匠的店裡幫忙照顧生意。
他有一雙巧手,做的鞋子既堅固耐穿又美觀,
修補的技巧更是高明,幾乎讓人挑不出破綻。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整個小村子
都知道鞋匠的店裡來了一位手藝精湛的師傅。
自此以後,鞋匠的店生意越來越興隆,鞋匠夫婦的生活也越來越舒適,
他們十分感激這位陌生人的幫助,
好幾次,他們想為他做點什麼,只是他從來未曾開口說過話。
只是默默的坐在窗邊,工作,沈思....。
................一天,一輛豪華的馬車在鞋店的門口停了下來,
車門開了,走出來的是整個小鎮最有錢的人,
他走進店裡,丟給鞋匠一 塊皮革,不可一世地說:
“這是一塊上好的小牛皮,我要你幫我作一雙長統馬靴,
要堅固的,你要給我保證能夠穿一年!”
奇怪的,年輕人看到了富翁,臉上竟然出現了笑容。
這是他第二個微笑。
富翁走了之後,鞋匠把牛皮交給了年輕人,
他知道這是一個他可以完全信賴的人。
不到一刻鐘的時間,年輕人裁好了樣式,鞋匠接過去一看,
天啊!!那是一雙短靴的格式!!
“我,我不是告訴你要作一雙長統的靴子嗎?
結果你竟然................我的天啊!!你要我怎麼賠給人家??”
就在這個時候,富翁的僕人氣喘吁吁地跑回來,
一進門就大聲嚷嚷:
“不用做了!不用做了!!方才在回家的路上
,因為馬車失去了控制,我的主人跌出了車外,當場死亡。
所以他的家人想要求你改做短靴,才好當他的陪葬品。”
就這樣,匆匆的,六年的歲月消逝了,
年輕人一直留在鞋匠家中,還是不說一句話,
只是時常望著窗外,沈思...........
有一天,鞋店來了一位婦人帶著對雙胞胎,其中的一個跛了腿。
坐在窗邊的年 輕人看到她們,站了起來,他笑了。
這是他第三個微笑。
“我想替她們各做一雙鞋子。”婦人說。
“那是妳的女兒嗎?真是可愛啊!”鞋匠稱讚著。
“不是的,我只是代她們母親照顧她們。
那可憐的女人在六年前生產的過程中去世了。
而她們的父親也早就離開了這個世界,留下孤苦無依的她們。
因為我自己當時也正好生產完,有充足的奶水
可以哺育她們,於是便接下了這個工作。
再加上許多鄰居們熱心的幫忙,勉強將她們扶養到這麼大。
”說著說著,淚水滑落了那女人的臉龐。
鞋匠也灑了幾滴同情的淚水。
送走了婦人和那對可愛的姊妹,年輕人對鞋匠說,
這也是他頭一遭開口:
“我要走了。回到我原來的地方。”
“為什麼?”難掩臉上的驚訝,鞋匠問,
“從來你不曾告訴我們從哪裡來,叫什麼名字,
有什麼家人,現在你要離開,往哪兒去呢?”
“我是一個天使,來自天上。我原來的工作是
帶領離開了身體的靈魂往他們該去的地方。
六年前,我帶走了一位婦人的靈魂,她就是剛才那對雙胞胎的母親。
她在生產過程中去世,壓到了其中一個嬰兒的腳,所以造成了她的殘缺。”
看一眼鞋匠不敢置信的表情,年輕人繼續說著,
“那位母親苦苦哀求我,不要帶走她。
因為她的孩子們已經沒有了父親,要是再失去母親的照顧,
她們一定沒辦法生存下去。我一時心軟,答應了她的請求。
上帝知道後,非常忿怒,祂取回了母親的靈魂,也把我貶下了人間。〝
你根本不了解人類!〞祂說。
〝你不知道他們心裡有什麼,天將給他們什麼,
他們周遭的人又是怎樣的影響他們。〞
〝去!〞祂斥責著,
〝到人間去!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於是我來了。
就在六年前你發現我的那個夜晚。”
我決心親自體驗人類的生活,希望能從其中了解上帝的旨意。
而當我見到那對姊妹的時候,我知道........上帝已經原諒我了!
因為祂已告訴了我那三個問題的答案!
“當你的妻子將你們櫥櫃中僅有的那塊麵包遞到我的手中時,
從她的眼神,我解決了第一道難題。
~人們的心中,有愛!!
因為〝愛〞,使他們甘願付出所有。”
“當我見到那位富翁時,我解決了第二個疑惑。
~人們不知道,自己的下一刻鐘會遇上什麼!
當他興致勃勃的準備做一雙能夠穿上一年的皮靴時,
他並不知道自己已瀕臨死亡。
我知道........因為我看到我的一個同伴正站在他的身後。
因為〝無知〞,使他們無所畏懼。”
當我見到那兩個小女孩的時候,我心中讚美天主,
因為他使我清楚的了解了第三個問題的答案。
~人,可以仰賴陌生人的幫助而生存!
她們的母親之所以會求我不要帶走她是因為她覺得,
沒有親人的照顧,這對雙胞胎根本沒有存活的希望。
但她永遠不會知道,有個陌生的女人,代替她盡了母親的義務;
有一群人,正幫忙撫育著她的孩子。
因為這份〝莫名的感情〞,使得人間充滿了溫暖。”
人與人之間,因為有愛,有情感的交流,使得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這麼的美好。
挫折、沮喪、失望,都是難免的,
但正因為有這些醜惡的事存在讓我們學會更珍惜目前所擁有的,最珍貴的情誼!
心中的那畝田地,需要你辛勤的耕耘,
而這份工作,也只有你自己能做,能做到最好!
by..托爾斯泰
-------------轉載...與您分享------------
送給孩子的三樣禮物
以下這幾樣,是我認為父母所能給與孩子生命中最好的禮物。而這些珍貴的禮物,是我們花再多錢也換取不到的。
學校開學了,孩子進入新的學習階段,家長們在打點孩子的學用品,或孩子的生日時,有沒有想過該送什麼禮物,能夠在人生旅途中一直陪伴著他們呢?
從孩子們開始上學,我就想著這個問題,並且選定了三樣禮物,也認為是身為父母所能給與的最好禮物。
第一樣禮物,是生活常規的養成。
我們希望孩子有規律的作息,每天分擔家事,不吃垃圾食物,養成衛生與運動的習慣。這些常規一定得從小培養,這也將成為終生難以改變的習慣。我們甚至可以說,孩子將來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態度,是每天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長逃避不了的責任。
第二樣禮物,是讓孩子養成喜歡看書的習慣。
全球化時代的最大特徵就是變動迅速,各個學門、各項產業,「典範轉移」的速度非常快,現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往往三、五年後就完全淘汰了,我們又如何教孩子現在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所以,如果孩子喜歡看書,起碼我們知道,他們能夠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對於世界仍抱持著好奇與探索的熱情。
在孩子還不會說話時,每天晚上,我們就拿著繪本與她們一起共讀。
孩子進入小學識字後,也開始自己閱讀。我總覺得,閱讀是一種習慣,而習慣的養成需要環境。當大人整個晚上緊盯著電視,卻要求孩子靜下心來閱讀,就不是適當的環境。
我們家沒有電視機,只有書,到處都是書。不管大人或小孩,在家不是看書,就是討論或創作。透過閱讀,孩子們養成了主動學習、深入探索的習慣,培養出想像與創造的能力。
第三樣禮物,是領導與被領導的素養。
所謂領導與被領導,其實就是表達與傾聽的能力。未來是屬於人際關係變動頻繁的專案工作型時代,孩子們必須適應短時間和一群人合作並完成任務,專案結束後又必須跟另一批不同的人合作。在不同的團隊裏,往往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時候是領導者,有時候是被領導者。領導者要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被領導者起碼要能了解別人在說什麼,才能順利完成受分派到的工作。
表達能力分為「口語表達」與「寫作」。從小我們就鼓勵孩子參加演講比賽,甚至練習相聲、竹板快書等民俗技藝,同時透過閱讀與看影片後的討論,使她們學習整理自己的思緒,並且清楚地表達出來。
我們也鼓勵她們參加社團,不管在學校裏、社區裏,或是荒野保護協會的「炫蜂團」,讓孩子參與混合了不同年齡小孩的團隊,共同設計或規畫活動,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下,有了「領導與被領導」的機會,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增加與人互動的經驗。
除了這三樣禮物,我們也希望她們從小能在大自然中長大,感受無數生命在大自然中的奧妙,不是在家裏養昆蟲,不是在花盆裏種東西,而是在生物的原生地與它們作朋友。
大自然豐富的生命力,是紓解壓力最好的方法。因此,培養孩子親近大自然的習慣,當他們在成長路上遭遇挫折困頓時,也有能力自己打開生命的結。
有時很感慨,現在的父母辛苦奔波賺錢,無非是希望給孩子更好的照顧與成長,但物質的豐盛,或一個又一個安親班、才藝班的填鴨,這會是孩子美好的童年回憶、健康的成長環境嗎?
我常覺得,孩子將來最溫暖的回憶,以及安心學習的基礎,是來自於父母的陪伴。
父母把孩子所有時間排得滿滿的,每天應付學校與各類補習班裏從不間斷的考試,這其中最大的危機,就是斬斷了孩子自主學習的動力;相反地,許多研究都證明,給孩子足夠的空白時間,讓孩子在大自然裏自在地玩耍,可以點燃他們對世界好奇探索的熱情,這才是創造力與想像力的起源。
以上這幾樣,是我認為父母所能給與孩子生命中最好的禮物。而這些珍貴的禮物,是我們花再多錢也換取不到的。
【《講義雜誌》2009年9月號】
也許,中風的婚姻,需要的只是復健
她最近常趁他睡著時,趴在他耳邊輕輕的說:
告別式上的西裝
【王文華】2009.07.07
是福氣,不是應當
我們都聽過這句話:把每一天,當做最後一天來過。
不管是汲汲營營的生意人,或是一無所有的流浪漢,每個人都同意這句話,卻很少人做得到。
人,很容易被聽到的人生智慧打動,但很難長久地去實踐它。
除非自己得了癌症,不會打從心底珍惜現在的健康。
除非失去了父母,很難懂得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
人生道理大家都聽得「懂」,很少人聽得「進」。
大家都看得「透」,很少人看得「開」。
不管年紀多大、成熟度如何,我們都無法在壞事發生之前,預先學到壞事的教訓。
而總在壞事發生不久後,就忘了當時曾刻骨銘心學到的東西。
這是上帝跟我們開的玩笑。
祂給了人類這麼多寶藏,卻忘了給充分使用這些寶藏最重要的工具,那就是珍惜。
對於這些寶藏,不管是健康、友誼、愛情,我們太容易覺得自己值得、應得,於是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甚至揮霍濫用。
直到有一天,當我們像輕易地得到一般,輕易地失去了,才驚覺過去能擁有,
不是應當,而是福氣。
跟很多人一樣,我享盡福氣,但還是常常生氣。我有很多既得利益,但還是抱怨沒有天理。
我當然會感恩,但只在心情好的時候。我當然會覺醒,但只能維持三分鐘。
人生的卡奴
這樣還能活下去,是因為我像卡奴一樣,舉債度日。
操勞身體,是在向上帝舉債。祂借給我一個這麼好的工具,我濫用它,祂好像也沒意見。
我想:既然祂這麼好說話,我就繼續借貸下去,搞不好祂忘了我,一輩子都不會要我還。
操勞感情,是在向情人舉債。因為她愛我,所以無條件、無利息地對我好。
我也就予取予求,毫無回報。
既然她這麼慷慨,我不要白不要。她愛我,應該也不會要我還吧?
這樣想當然是錯的。每個付出的人都要求回報,沒得到回報遲早會抽銀根。
他也許不會跟你追回舊債,但一定會停止借出。每個人都是這樣,包括上帝。
所以長期虐待身體的人會失去健康,長期虐待情人的人會失去愛情。
失去後才痛改前非,但改了三個月又故態復萌。
這循環聽起來熟悉,不是嗎?
在工作和感情上,我重複地在覺醒、反省、習慣,然後又得意忘形。
但每經歷一次循環,我就永遠損耗了上帝給我的一個寶藏,可能是一位好友,
也可能是一位配偶。
當我沒有珍惜真愛,我是在測試上帝的慷慨。
我不喜歡這樣的循環,於是決定做一個實驗。
還清舊債
我把這實驗,叫做「還清舊債」。
五月我出國旅行。不是危險的行程,但我假設回不來了。
於是在走前,還清所有舊債。
這些都是人生的債──在短暫生命中早該做卻拖著沒做的事:
一直想聽卻沒聽的CD,一直想吃卻沒吃的豆花,一直想買卻沒買的衣服,一直想走卻沒走的山路,一直約我但我始終太忙的朋友,因為小誤會而很久沒見的朋友,一直對我好但我沒回報的女孩,我一直追但沒反應的女孩。
我訂了計畫,在出國前把這些債還清。
一個禮拜三早上,我花了五分鐘,什麼都不做,專心聽完那首歌。那是我十年前很迷的歌手,雖然新歌令人失望,但我很高興找回了曾經那麼喜歡流行音樂的自己。
我去吃了一家小店的豆花,而且吃了兩碗,共七十塊。老闆問:「你吃豆花當晚飯喔?」
我說:「我吃過晚飯了,我是特別來吃豆花的。」那豆花的確好吃,就是太甜。
我去買了一件西裝外套。兩年前我跟一位懂時尚的朋友說,我想買一件休閒西裝,但一直找不到喜歡的。
她說,我幫你找。後來她開了服飾店,到世界各地進貨。有一天告訴我:
「我幫你在日本找到一件,有空來我店試穿。」雖然她的店就在我公司附近,我拖了一整年都沒去。
出國前一天我約她吃飯,吃完後到她店裡。那西裝掛在架上,我拿下來一穿就合,完全不用改。
我說:「擺在架子上多久了?」她說:「擺了一年了,很多人拿下來試穿,但尺寸都不合。它跟你有緣。」
我立刻買下來。雖然夏天來了,短期穿不到,但我想:如果我真的回不來,告別式上,躺在棺木中,穿這件應該不賴。
我也和一直對我很好的女孩去散步,走的街道跟我對她的辜負一樣長。
我本來想講些感性的話,謝謝你對我這麼好之類的。但最後一句都沒說。
我們只是聊著這些年來的瑣事。
她怎麼從二十變三十、我怎麼從三十變四十;不管變成幾歲,在愛情上,我們還是跟當年一樣幼稚。
我也把E-mail收信夾中的一封信歸檔,不再等待對方回信。
這是我喜歡的女孩寄給我唯一的信。
後來我寄了很多信給她,她都沒回。我一直在等,無法接受她不愛我的事實。
這筆債不是我欠她,也不是她欠我,是我欠自己。我欠自己,那些等待的時間。
闔上這一章
還了這些債,我沒有變成更好或更壞的人,只是變得更輕鬆。
這種輕鬆不是考完大學聯考後的輕鬆,而是像買了一本書,某一章節看到一半,頁緣摺個角,很久沒再看。
兩年後一個星期六下午,終於把那一章節看完,然後把摺角拉平、整本書闔上。
那一章看完,不代表整本書看完。就算整本書看完,也不代表任何意義。
讀了很多書而活得很糟的人很多,事實上,「寫」過很多書而過得很糟的人也不少。
但能在人生中每一段際遇,不管是一本書的章節,或是一份工作,一段感情,做到有始有終、兩不相欠,非常不簡單。
別說幸福圓滿了,那境界太高。只要能兩不相欠,就不簡單。
我出了國,又回來了。我並沒有大徹大悟、改頭換面。
我將來還是會欠債不還、付「循環利息」。我不壞,但也學不乖。
我當然不希望今天是最後一天,但也真的不知道未來還有幾年。我想我會提高警覺、珍惜所有。但難保不會不知好歹、隨波逐流。
但不管如何,我會常和愛我的人吃飯、把辜負別人的時間縮短,並且把握每一個機會,把告別式上的西裝,提前拿出來穿。
聽著音樂
跟往常一樣安靜
對於妳常說的
(你就愛這樣流浪,有音樂、有電腦、有時間,你寧願耗在家裡都不出門。)
沒錯 休假對我來說
還是基本的窩在家的那款
開了電腦
跟往常一樣的沉思
妳常氣到不行的咬我
(你你你你.....我在跟你說話你到底有沒有聽到,又再給我聽音樂也不理我。)
沒錯 的確我偶爾會忽略調你的存在
還是基本會撥出些時間陪你
你常問
(如果我們分開了,你會讓我先走,還是我先走。)
對於你的問題
我也說過
(那麼...我會狠心一點,讓你看著我先走。)
每次聽到這樣的回答
妳不是枕頭飛過來
就是拳打腳踢
在要不就是
翻臉說要走
而我總是在你身後
拉著你的手
千道歉萬道歉
笑一笑 我們都在一起了幾年
我們的感情卻一直保持在熱戀期一樣
家人的催促
朋友的看好
我一慣性的把問題丟給了妳
而妳
總是會鄧大眼咬牙切齒的用眼語暗示說著
(你不錯,把問題都丟給我,晚上,你就知道苦了。)
對於我們的感情
妳說
(你自己想想看,有哪一次不是你生氣大男人,我就是小女人。)
我也回答著你說
(但~妳生氣大女人時,我也會變成小男人一樣的對妳。)
妳也常賴在我的懷抱裡
問著我為什麼被妳吸引
又為了什麼喜歡上妳
我常摟著妳說著
(因為我愛上妳特有的慣性愛情,在妳的愛情裡,我有著慣性的依賴,慣性的犯錯,慣性的吃醋,慣性的只想要妳陪而已。)
妳也常捏著我的鼻子說
(那你糟糕囉!你中了我的毒了,我是沒有解藥可以給你的。)
看著妳俏皮的笑著 像一道弧線的畫過我眼前
看著妳甜蜜的表情 像一道夕陽的沉入海的盡頭
在妳所給的慣性愛情
我不去計較著愛情
誰應該握有主導權
也不去理會著愛情
該誰聽誰的話
對我來說
愛 是為了讓自己做個好情人
被愛 是為了想給人所愛
握著妳的手
妳說
(如果哪天你不能再像現在這樣牽著我的手,你會牽別人的手像牽我的手一樣嗎?)
看見妳眼裡的表情
我明白
給了妳無言的回答
把回答都透過了一個吻告訴妳
(會!但不知道是多久後的事,而我也會細心呵護著我們的愛情,不會讓它有實現的那一天。)
在妳給的慣性愛情
我們兩各成了互補的契合
我們都欠缺的
卻都因為對方而補足
那一天 或許會來
但 請相信彼此的愛情
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
24歲的新娘挽著爸爸的手走進教堂。神父證婚的時候,新郎不時柔情的看著新娘...在親友的祝福之中,他們許下一生的約定...這是常見的婚禮場景,最大的不同卻是...這位新娘的生命只剩一個月。
本段話原自JET官網
這部記錄片是記錄女主角長島千惠,用最後一個月的生命來完成她的心願的故事。
該部記錄片的女主角已於2007年的 5月6日 因乳癌逝世,當時年僅24歲的千惠希望電視台能採訪她讓大家知道乳癌提早發現,提早治療的嚴重性。而原本只是一個新聞的專題報導而已,卻因為觀眾廣大的迴響,才讓這片記錄片誕生。
採訪她的,是一位叫做木堅元照次的TBS記者,在 2007/4/4 號,也是她還不知道隔天要結婚的前一天,原本知道有位癌末的病人要接受採訪,他多少有些掙扎,但見到千惠本人之後,卻逐漸被她的樂觀吸引,而陸續採訪了親友之後,也更加了解她是多麼勇敢的抗癌鬥士。
而在結婚式當天,知道這個驚喜的千惠展現出無比燦爛的笑容,而當木堅元滿心期待要讓千惠看這個專題報導的播出,但因故延期了6天,但他萬萬沒想到,只過了6天,千惠卻再也無法看到報導的播出了...。
◎◎◎◎◎◎◎◎◎◎◎◎◎◎◎◎◎◎◎◎◎◎◎◎◎◎◎◎◎◎◎◎◎◎
以下為故事的開端──
第一章:發現
發現自己的胸部有硬塊,但從小就沒有母親的她,沒有任何人可以商量,每天都過的很不安,而心想"明天硬塊應該就會不見了"的千惠,就這樣拖了一個月。
而隨著日子的過去,硬塊也越硬越大,而千惠這時候才去醫院檢查,也發現罹患了乳癌。之後的千惠,開始接受抗癌藥劑的治療。
從事展場女郎的她,美麗的秀髮便是她最有自信的地方。而在開始治療之後的某一天,千惠在吹頭髮的時候,發現頭髮開始大量掉落,這便是抗癌藥劑的副作用。而在罹癌卻尚未化療之前,就已經有掉髮現象的她,面對這樣的副作用,自然也無法承受。
後來轉往事務工作的她,開始戴起假髮,在此時也出現了嘔吐的副作用,但她也絕對不讓同事發現異常...。而在9年前母親去世之後,千惠便與父親長島貞士相依為命,而父親也一直是她的心靈支柱。而她的精神支柱除了爸爸之外,還有另一位男性...。
第二章:邂逅
他們兩人是在太郎的公司的展示會場認識的,太郎被展場女郎中,笑的最耀眼、最健談的她所吸引。而當時千惠23歲,太郎29歲。兩人從第一次約會開始,就無所不談,心靈上相當契合,也在此時,太郎提出了交往的意願,但千惠猶豫了許久,遲遲無法給答案,因為她當時正在等待左胸硬塊檢查的結果。
而三個月後,千惠把自己罹癌的事實告訴了太郎,並告訴她無法交往,但太郎卻說了:「我願意與妳共同對抗病魔,一起加油吧!」只要有假期,兩人就一同出去遊玩。
因為嚴重的掉髮,千惠必須戴著假髮約會,但在照片看來,完全看不出來事情的嚴重性。而當時的兩人相信,一定可以一同戰勝病魔,但卻在接受治療的半年後,知道嚴重到要切除乳房的消息...。
"你真的要一個沒有乳房的女朋友嗎?" 很多人這樣問過太郎,但太郎這樣子說..."就算妳沒有乳房,沒有頭髮,只要妳還是妳,那就夠了。"
她才20幾歲,還有許多想要嘗試的事都還沒做,沒時間顧生病。
而24歲的生日上,她微笑的比著勝利手式。"我一定可以戰勝病魔的!!" 當時的她是這麼想的。
第三章:復發
而切除乳房的千惠,開始認真的讀書,目標是當上系統工程師,而努力總有代價。在07年的2月,千惠進入了某公司的SE,而在記者跟千惠見面之前兩個月,她才剛準備要進去公司就職。而在進公司的某一天,她的身體發生異常,而健康檢查卻沒事,而當時的她反而更關心辛苦工作的太郎,常以簡訊互相關心。
而在幾天之後,她胸口一陣刺痛,去醫院檢查之後,沒想到醫生叫她去找當初幫她主治癌症的醫生,沒想到過了三個禮拜,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肺膜,也影響到肺臟,千惠因而在07年3月再度進入醫院。
因為乳癌轉移致死的機率並不低,而千惠本身也知道,所以常與上到很晚的太郎在簡訊裡流露出不想死的意念,而太郎跟她說,一定會好起來的,當時太郎是如此深信不移的。
但隨著日子一天天的過去,癌細胞也以驚人的速度極速擴散。而這樣子的她,時常痛到非得要用止痛劑才能舒緩痛處的境界,一開始醫生開始用導管將她的肺水抽出來,之後把藥物注射至體內與癌細胞對抗,但擴散速度之快,連醫生都覺得訝異。並指出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了骨頭及肺臟裡。這會使病人骨頭非常的痛,也因為轉移至肺臟,讓她呼吸困難,需要用氧氣筒,之後,醫生說可以採用"在家療養"的方式
,同時也宣判抗癌藥劑的效果也到了極限了...。
而在此時醫生也給了親屬們"千惠剩下的時間"的說明。而眾人殊不知這次要面談的,卻是千惠所剩的時間...。因為千惠的狀況越來越糟糕,惡化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剩下的生命只能以"週"來推測。
接著,有位親人問了:「那,大概是幾週呢?」而醫生卻說:一個月,搞不好會更快。
在記者前去採訪的當天,也就是千惠被設下一個月生命的第五天之後。即使是身為父親的貞士,也無法親口告訴她這個惡耗...。而記者問她,現在夢想的時候,她說"想回到正常的生活" 如此簡單的願望,卻是如此難達成...
晚上的時候,只有太郎跟千惠兩人,而太郎問了她一句"妳每天都在病房幹嘛?"她卻說了...
活著; 如此簡單的一句話,聽在心裡,卻覺得相當的沉重,相當的沉重...。除此之外,千惠也對太郎說出了想養狗狗的心願,太郎也說了,等妳病好了,只要妳有能力能照顧牠們,要養幾隻就養幾隻...
而太郎也一直在猶豫要不要跟千惠講說:她的生命剩一個月的事,思考了許久,還是決定不要說...。
”到底自己能為她做點什麼 ? 這是進這個病房的人,不管是親人,或是朋友,都共同有的想法,希望能在這短暫的時間讓她擁有最美好的回憶,因此,太郎跟千惠的好友們決定策劃一件事,一件可以馬上實現,且是千惠最期待的是...。
第五章:婚禮
離第二次住院,也有一個月了。其實千惠自己一直有個小心願,但這個心願只有跟一個好朋友講過,她說:自從住進病院之後,一直很期待能穿上婚紗,因為未來可能穿不到了,況且,女孩子都是嚮往穿上婚紗的,穿上婚紗,拍下自己最美的樣子,留下美好的回憶。而她的朋友,決定不僅要幫她完成穿上婚紗,在禮堂拍照的心願,更要瞞著她讓她與太郎舉辦婚禮!
但一般場地的出租,通常都要提前三個月以上的時間,但千惠沒那麼多時間了,所以千惠的朋友,真的試盡了方法,打遍的所有電話,而千惠的狀況也越來越不穩定,此時,正是告知一個月生命的隔天。終於,有間教堂可以給千惠拍婚紗照,並舉辦婚禮,就在三天後,而那間教堂是非常受歡迎的,位於東京青山的聖葛蕾斯大教堂,相信千惠一定會很喜歡的!!
然而,4月5號當天一早,大伙就在幫千惠打扮,而太郎也專心的聽從醫護人員的解說有關幫埔的用法,但當天顯然千惠的狀況不大好,在往教堂的路上還有暈車的現象。
到了教堂附近,一看到教堂的千惠,精神整個回復過來,連氣色也好轉了,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教堂。
一想到等等就要在這拍照,千惠開心依偎著太郎的手,從一開始一同抗癌到現在,不管是切除乳房之後的痛苦,亦或是抽肺水的痛,兩人都一同分享,兩人一起度過了痛苦及快樂的時光。
僅管當時的痛楚再大,一想到可以與太郎一同拍婚紗照,再多的痛也多忘光了,因為她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一旁的父親一想到著也不禁擦拭著眼中的淚,
而原以為拍完照就結束的千惠,在休息事內聽到太郎說:等一下來舉行婚禮吧!此時千惠的心中,充滿了驚奇與喜悅,而除了婚禮之外,太郎還準備了個禮物要給她。
就在滂沱大雨大雨的前一晚,太郎到街上的戒指店挨家挨戶的尋找一枚戒指,一枚千惠曾在看雜誌時,說過想要的一枚戒指。但太郎怎麼找,就是找不到,就在他要放棄之時,突然看到身旁的玻璃裡,放著一只一樣的戒指,進去之後才發現,那是本店最後一枚的那枚戒指,太郎二話不說便買了下來──
眾人也一同流淚,他們多麼的希望,這對新郎新娘可以永永遠遠的在一起,而卻不是看到新娘只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要離開人世了...。
婚禮結束後,大家已經在教堂外等待兩人,大家都哭紅了雙眼,大家除了感到喜悅,同時也哭著祈求上天,如果千惠的癌症就這樣不藥而癒該有多好...
兩人一出教堂外,千惠展露出燦爛的笑容,接受大家的祝福,大家也搶著跟千惠拍照,跟這位"最美麗的新娘"合影。而千惠在自己的部落格留了一段這樣的話:”我原本以為只是要拍個照,沒想到有這麼棒的驚喜,我們在教堂舉行了婚禮,他在神父面前,幫我戴上了戒指。
雖然不是正式的婚禮,假如有誰知道有比"感激"更棒的辭彙,請你告訴我。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感動。"
也留了一段令人省思的話: "各位能擁有明天就是個奇跡。如果能體會到這一點,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是幸福。"
第六章:父親與女兒
而婚禮結束之後,病情並未好轉,且擴散的速度越來越快,痛苦的週期也越來越快。此時的千惠想起了母親的事...。
千惠原本跟父母親過著安樂的生活,直到她小四那年,母親被檢查出罹患卵巢癌,而在她在國三的時候,母親也進入了癌症末期,此時的母親全身感到非常的痛,此時心急的父親跑去求醫生,醫生說:嗎啡可以舒緩疼痛,但會讓病人不愛講話,當時的嗎啡被稱為最後的藥,不到非常時刻不需要用就不用,但看到妻子那麼痛苦,千惠的父親決定讓醫生用嗎啡注射妻子。只見注射之後,妻子漸漸的不痛苦,但意識也漸漸模糊,幾天之後,她便嚥下最後一口氣。而在一旁的千惠靜靜的看著,而到了現在,即使多麼的痛,她也不想打嗎啡,可能是深怕自己也可能會跟母親一樣,沒辦法說話就走了...。
到了千惠的家,父親抽著煙,一個人看著電視。曾幾何時,是三個人快樂的在這邊,而現在卻得接受癌症把她的女兒跟老婆都帶走,想到這他不禁淚從中來...。
”好了之後,妳首先想做什麼? ”面對記者這樣的問題,她頭一次感到語塞。過了一會,她說想要跟父親一同旅行,自從小到大,都沒跟父親一同旅行過,且父親想去京都,自己也想幫助父親達成心願。而她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逐漸走向盡頭...。
對於太郎的感覺,她一直找不到適當的語彙可以形容,可以說是"無法言喻的存在"對於朋友跟父親,她除了感謝,還是感謝,感謝兩個字是無法完全形容的...。
在4月11號,朋友跟父親為了千惠辦了場餐會,到燒肉店讓千惠吃她好久沒吃到的燒肉。吃到燒肉的她整個都有復活的感覺,然而,這次卻成為她最後一次的外出。
第七章:別離
之後的千惠狀況急轉直下,非常的痛苦,連笑都已經沒辦法笑了,僅管如此,朋友們還是親人在身邊照顧她,大家也一同期盼奇跡真的能出現。
千惠曾經對她的阿姨說,人活著就是奇跡,不管是跟父親散步,跟朋友一起吃飯也好,她都把這些平常不過的事視為奇蹟,每分每秒都過的很快樂。
輝煌的四月也已經過了四個禮拜,為了減輕千惠的疼痛,開始使用麻醉藥,但這也讓她開始昏睡。即使昏昏沉沉的,當朋友來看她時,她也還是很想跟朋友們聊天,直到最後一刻,她的病房還是充滿著笑聲。
而 5月6日 一早,千惠就呈現昏迷不醒的狀態,而所有人都到了她身邊陪伴著她,就算是醒來也好, 大家多希望她有反應。而在下午4點42分的時候父親握住千惠的手,千惠才嚥下最後一口氣....
長島千惠 5月6日 享年24歲
在告別式的會場上,照片上的,是一個月前穿著婚紗的千惠。那時候,所有人都祝福著這對新人,她展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她與父親一同步入紅毯,從太郎手中接受婚戒。
在這個時刻,是千惠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而在外面掛著滿滿的照片,彷彿是一場婚禮。
記者自己曾問過千惠,穿上婚紗之後,下個願望是什麼,她說了:有很多,但最想的還是回家吧。而現在,她終於能夠回家了...不用飽受病痛的折磨....
而在她死去後的一年,很多學校也以她的記錄片,做為生命課程的教材, 至於太郎與朋友等人,也啟用了一台乳癌檢查車,不定期在全日本舉行義診。因為千惠在活著的時候曾說過:年輕人癌症惡化的速度很快,復發機率也高。越是年輕,越要管好自己的身體。也因為這番話
,大家決定讓千惠的心願散播給大家知道,讓大家知道癌症的重要性,雖然人數不多,但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絕對可以戰勝病魔的
!!
──故事結束──
請不忘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概念。
不管是男是女都一樣。男生也是會有乳癌的,請大家注意。
「戒」掉「指」責別人的手。
有一次,聽到一位牧師對即將步入婚姻的新人說:「戒指」就是「戒」掉「指」責別人的手。這句話對我有如當頭棒喝,讓我對「戒指」的定義有新的詮釋。俯首看著自己手上戴著的結婚戒指,原來它除了是定情物之外,還有另一個提醒,就是「戒掉指責別人的手」。
回想結婚五年多,每次與老公吵架,幾乎都與「指責」有關。
「你怎麼一直看電視?」
「你怎麼忘記倒垃圾?」
「你怎麼那麼晚回來?」
「你怎麼不幫忙做點家事。」
面對我的指責,老公原本都默默接受,久了,他心裡頭不舒服,開始反駁。原本只是雞毛蒜皮小事,但兩人都不想輸,在言語上你來我往,結果越說越激動,最後竟是相吼,不是我氣得奪門而出,就是他大聲關上房門,兩敗俱傷。事後,我總是懊惱萬分,為什麼不好好溝通?
「指責」必有一方贏一方輸。然而,婚姻並不是要爭那一方贏那一方輸,而是要雙贏。爭什麼?吵什麼?其實大家還不都是為了這個家!如果能多用體諒替代指責,結果就會有天壤之別。
現在,每當我又想指責老公或孩子時,「戒指」就會像暮鼓晨鐘提醒我,少責備,多體恤,這對婚姻和家庭絕對有益處。
戒指可以廣泛運用在個人行為上,多自省自然就少指責。
●前總統卡特這個月剛滿85歲,當筆者知道,他在卸任總統後,寫了20多本書,又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因此對他的人生大感興趣。本欄先前的兩篇文章「第三人生」和「最好的時光」,寫的就是他卸任總統後30年的人生。關於卡特的晚年人生,應該一提的至少還有一點:他要求自己,把所有時間都用來助人,那麼他的動力從何而來?卡特說過,他的母親是他的榜樣。
卡特的母親莉莉安,因為做過護士,所以被人稱為「Miss Lillian」。在1953年、55歲以前,她跟一般婦女沒有什麼不同,她是別人的妻子和四名子女的母親(卡特是長子),但是在1953這一年,卡特的父親去世(59歲),這時她剛好55歲,自此以後,她擺脫了為人妻為人母的角色,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的人生。
她先到南部著名的奧班大學(Auburn)當舍監,然後管理一家老人療養院,再成為一名人權活躍人士─在1960年代的民權時期,爭取廢除隔離非裔的政策。到了1966年,她已68歲,仍然申請加入和平團(Peace Corps),在接受了三個月的訓練後,被派到印度孟買30哩外一個小村落中做扶貧工作,其中還包括了護理麻瘋患者。
莉莉安在1983年去世,享年85,縱觀她55歲以後的人生,至少有兩大特色。第一是她以助人為樂。跟後來的卡特如出一轍,她也認為,這個世上的能者富者(the haves)應幫助不能自立者和貧者(the have-nots);由於出發點是助人,所以她當舍監、在療養院照顧老人、以及在印度扶貧,都做得自發積極,而且還從中找到樂趣;她在1977年曾出版一本她的書信集,其中不少是她在印度時寫給子女的家書,信裏寫到,能夠幫助有需要的人,令她感到快樂。
第二是她對年老所持的態度。她在印度做滿兩年和平團的服務後,在70歲那年回到美國,隨之做了超過500場演講,演講的主題是:不要被年老限制你的人生。她說到她參加和平團的生活,又說到她悟出一種面對年老的心態:人必須意識到,年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須誠實地去面對年老,在接受年老的心態下,再積極投入生活。
卡特在2008年寫了一本書「一個出色的母親」(A Remarkable Mother),又在1998年寫了另一本書「年老的好處」(The Virtues of Aging),內容都是說他母親的故事。對於現代人來說,卡特母親的故事,應該是很有意義的,因為現在的人喜歡提早退休,人到五十,就說要退休,但退休後的二、三十年人生,卻難以安排,甚至要為如何打發每一天而發愁,為此而不可終日。卡特母親的故事,正是現代人晚年再創人生的榜樣。